氫氣作為一種可持續能源,是傳統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可以緩解溫室氣體帶來的環境問題。電化學全解水是利用電催化劑制備氫燃料的有效途徑。目前Pt和Ir/Ru氧化物基催化劑是析氫反應(HER)和析氧反應(OER)的有效催化劑。但其成本高、穩定性差,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因此,制備高效、低成本的電催化劑至關重要。在各種材料中,含有不同金屬(如Co、Ni、Fe等)的三維過渡金屬基層狀雙氫氧化物(LDHs)具有獨特的層狀結構和豐富的活性位點,是很有前途的電催化劑。例如,基于Fe, Co, Ni, Zn和Mn的LDHs已經被廣泛研究為OER催化劑,NiFe, NiV和CoFe LDHs具有較高的OER活性。為了優化LDHs的催化活性,已經通過調控形態、缺陷形成、電荷轉移等發展了不同的策略,然而,利用缺陷工程控制LDH活性位點的結構,并建立缺陷與電催化性能之間的相關性仍然是一個挑戰。大連理工大學侯軍剛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重要文章,Engineering single-atomic ruthenium catalytic sites on defective nickel-ir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報道了他們在全解水單原子催化劑上取得的進展。在這項工作中,作者利用直接、實用的方法合成了單原子釕穩定的、帶缺陷的NiFe-LDH催化劑,通過簡單的電沉積和隨后的蝕刻過程合成。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分析表明,Ni、Fe和Ru位存在Ru單原子和深度局域原子結構。雖然Ru和NiFe-LDH被認為是活性的OER催化劑,在HER中,合成的Ru1/D-NiFe LDH在過電位為18 mV時,電流密度為10 mA cm?2,在過電位為100 mV時,周轉率為7.66 s?1(比工業Pt/C催化劑高45倍)。受HER和OER性能的啟發,將其用于在堿性介質中全解水,由Ru1/D-NiFe LDH組裝的雙電極池在1.72 V的低電壓下達到500 mA cm?2的工業電流密度。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Ru1/D-NiFe LDH優化了HER對H吸附能的有利調節,并由于Ru-O部分的存在促進了O-O耦合。此外,豐富的活性位點加速了水裂解動力學,從而增強了HER和OER活性。該工作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缺陷NiFe LDH納米片上孤立的Ru單原子在促進電催化性能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圖文詳情圖1. 合成示意圖和形貌表征
圖2. X射線吸收譜
圖3. 析氫催化性能
圖4. 析氧催化性能
圖5. 全解水催化性能
圖6. DFT理論計算作者簡介侯軍剛,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主要從事太陽能分解水和CO2轉化領域的研究,致力于發展能源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與集成組裝方法,建立微納米結構、能帶結構、電荷傳輸與催化性能之間的構效關系,實施太陽能光催化體系在光能、電能與化學能之間的高效轉換,實現高效太陽能轉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和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資助)等。2014年入選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2014年榮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JSPS fellow),2017年入選大連理工大學星海優青人才培育計劃的資助。在重要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上多次做邀請報告。文獻信息Zhai, P., Xia, M., Wu, Y. et al. Engineering single-atomic ruthenium catalytic sites on defective nickel-ir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Nat Commun 12, 4587 (2021).?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4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