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CO2)電還原對于減少CO2排放、完成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中性或堿性電解質中不可避免的碳酸鹽形成和低CO2利用效率阻礙了其商業規模的應用。基于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和孫曉甫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首次報道了一種空心氮摻雜碳負載的Ni-Cu雙原子催化劑,用于全pH值范圍內CO2電還原為CO。在酸性、中性和堿性電解質中,該催化劑表現出高達約99%的CO法拉第效率(FE),CO的局部電流密度分別達到190±11 mA cm-2、225±10 mA cm-2和489±14 mA cm-2。特別是在酸性條件下,CO2的利用效率達到64.3%,比堿性條件下提高了2倍。本文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作者闡明了Cu/Ni-NC催化劑上CO2轉化為CO的機理。作者首先構建了兩個具有NiN3-CuN3或NiN3位點的催化劑模型,并優化了不同中間體在CO2轉化為CO過程中的吸附模型。根據NiN3-CuN3和NiN3模型中Ni d軌道的態密度,NiN3-CuN3中Ni的d帶中心(-1.64 eV)比NiN3中的Ni(-2.10 eV)更接近費米能級。結果表明,NiN3-CuN3中Ni的反鍵軌道具有較多的電子,促進了反應物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自由能結果表明,對不同的催化劑模型進行pH校正后,*COOH(*CO2→*COOH)的形成過程是吸熱的,并作為速率決定步驟(RDS)。不同pH條件下,NiN3-CuN3對*CO的吸附自由能高于NiN3,表明CO的解吸過程更快。此外,作者還探討了兩種模型中HER副反應路徑自由能的變化。NiN3-CuN3的HER自由能壘越大,說明NiN3-CuN3抑制HER的能力越強。因此,作者得出了以下結論:Cu原子改變了鄰近Ni位點的電子結構,從而促進了CO2RR過程。Atomically Dispersed Ni-Cu Catalysts for pH-Universal CO2 Electroreduction. 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09590.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