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來源:饒議科學、科研大匠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左:饒毅?右:金冬雁
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生物醫(y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接受媒體專訪,發(fā)表了自己對目前新冠病毒的看法,文章詳見:港大病毒專家金冬雁:即便80歲老人,打好疫苗后危險性也低于流感
今日,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fā)表了一篇署名“事實陳述”的“一線研究者昨天對新冠病毒變化的來稿”(引自饒毅),來稿以“事實”“觀點商榷”的形式對金冬雁的觀點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引自饒毅);文章題為《商榷:香港大學金冬雁教授的說法與新冠病毒的事實》全文如下: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公共衛(wèi)生政策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每個人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廣大群眾有權在正確的信息基礎上做出判斷和選擇。
我們反對部分人不懂裝懂,或者打著科普的旗號、利用春秋筆法隱瞞或者選擇性采信部分科學事實與數(shù)據(jù),過度渲染或者過度輕視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體的嚴重性,意圖在公眾中建立錯誤認知來達到影響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目的
作為生命科學一線的研究者,我們并不妄談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廣大群眾的政策,而僅僅就部分流傳觀點中在科學上的不準確之處與金冬雁教授商榷。

01

金冬雁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對奧密可戎的研究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結論,那就是它實際上是為了適應人體有抵抗力的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
它生存的大前提就是人體已有免疫力,所以與生俱來其致病性必然是大幅度降低。也可以說,它以降低致病性作為條件或代價,提高了免疫逃逸性,以便在已經(jīng)有免疫力的人里頭,還能夠生長復制。所以它會造成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打了疫苗還會感染,因此在2021年大家都接種了疫苗、都有了抗體以后,它就變成了主導性的毒株。如果全世界大多數(shù)人都沒打疫苗沒受感染,現(xiàn)在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會是德爾塔。
事實:奧密克戎確實是專精于免疫逃逸的毒株,致病性相對以前毒株較低,但就此認為新冠病毒的進化一定是朝著更低致病性以及更高免疫逃逸能力進行的,未免過于偏頗。
實際上,從原始株到Delta VOC,病毒的致病性并未減弱。新冠病毒完全可以既向致病性更強的方向變異(原始株→Alpha→Delta),也可以沿著增強免疫逃逸能力的方向進化(奧密克戎)。
在動物模型中,BA.4/BA.5也顯示出比BA.2強的致病性(論文見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9.018)。最近出現(xiàn)的XBC等Delta/Omicron重組毒株,就很可能兼具免疫逃逸能力和較強的致病性。
金冬雁(如下文所引用)聲稱其他人沒有研究新冠病毒,而似乎不排除他在公眾訪談有傾向暗示自己是研究最多、或者懂得最多的專家,其實他自己就不知道以上實驗已經(jīng)有科學家在動物中做過。如果他知道而不說出事實,當然他的問題就涉及誠信而更為嚴重。

02

金冬雁的說法:絕大多數(shù)奧密克戎感染者表現(xiàn)為典型的流感樣癥狀,主要影響上呼吸道,與流感及普通感冒無異。不做抗原或核酸檢測,已經(jīng)很難區(qū)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或者其他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或冠狀病毒感染。奧密克戎的無癥狀感染及輕癥的比例顯著提高,占總感染人數(shù)的99.5%以上。
事實:Omicron感染和流感的癥狀雖有部分重疊,但也存在顯著的不同,特別是流感并未觀察到大規(guī)模的后遺癥,關于新冠后遺癥(long covid)的存在,已經(jīng)有很多研究證實。華盛頓大學Ziyad Al-Aly的大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了新冠感染對多種疾病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的提高(論文見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53-9),耶魯大學巖崎明子和斯坦福大學Michelle Monje團隊的研究指出輕癥感染也可能造成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論文見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07139)。而奧密克戎的無癥狀感染及輕癥占總感染人數(shù)的99.5%以上更是過于樂觀,包括香港的大規(guī)模隊列在內(nèi)的多項真實世界研究表明,即使三針CoronaVac或BNT162b2(mRNA)?疫苗接種防止重癥和死亡的有效率也只能達到97-98%(論文見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345-0/fulltext)

03

金冬雁的說法:我們講新冠肺炎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我經(jīng)常講了,就叫新冠病毒病,人家本來是沒有肺炎的。世衛(wèi)組織本來建議用的是covid 19,直譯過來就是2019冠狀病毒病。當時我們的衛(wèi)健委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把這個叫成新冠肺炎。那到了現(xiàn)在,把它叫成肺炎就不對,絕大部分都不是肺炎,說是肺炎是不準確的。
事實:奧密克戎引起肺炎的概率確實較低,但仍有相當比例的報道(論文見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66735/)。且疾病的命名存在其歷史沿革因素且要考慮公眾認知,糾結于其名稱無助于解決疫情。

04

金冬雁的說法:新冠病毒病就是一個自限性、自愈性的疾病。現(xiàn)在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99.6%以上的人,都是自限性自愈性的。
事實:過于武斷,不考慮年齡、基礎疾病、疫苗接種情況就給出一個99.6%的數(shù)字是不負責任的。
且不說可能的短期甚至中長期后遺癥造成的影響,香港之前的大隊列研究表明,即使完成三針疫苗接種,防止重癥或死亡的有效率也只有97-98%。

05

金冬雁的說法:不是說疫苗完全沒效,是疫苗一方面可以減少感染,另一方面即使防不住感染,也可發(fā)揮重要的防重癥以及減少病毒再傳播給其他人的作用。但是我們習慣將疫苗的效果看成是全或無,要么完全防止感染,要么完全跟沒打疫苗一樣,很多報道甚至專家的解讀也給人以錯覺,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疫苗的多重保護作用。
事實:可惜金教授本人就曾經(jīng)發(fā)表大量未正確理解新冠疫苗的言論。疫情前期金教授一直認為科興疫苗效果差https://www.voachinese.com/a/covid-booster-shot-20210716/5968849.html;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42412651201921;)mRNA疫苗效果好,并做大量宣傳。
但mRNA疫苗的副反應很強,炎癥反應較強,老人接受度差。不能排除因為金教授等的言論也間接造成很多香港老年人不想打疫苗。
今年,港大一篇Lancet Infect Dis文章系統(tǒng)地對比了mRNA和滅活疫苗的防重癥效果,其實兩款疫苗差不多(論文見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345-0/fulltext)

06

金冬雁的說法:看今年香港疫情的數(shù)據(jù),如果一針疫苗都不打,死亡率是2.32%;如果接種兩針科興,是0.36%;兩針復必泰,是0.06%,也就是萬分之六;如果混合打兩針科興加一針復必泰,是0.04%;如果三針科興是0.14%,很接近流感的死亡率了;四針科興呢,是0.11%。
事實:直接計算整體“死亡率”或者“病死率”的意義不大,考察疫苗的有效性必須嚴格考慮隊列的年齡、接種時間、基礎疾病等因素。
如前文所述,三針科興或者BNT疫苗接種在防止重癥或死亡的整體效果可以達到97%以上。(論文見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345-0/fulltext)

07

金冬雁的說法:最主要還是要看大家的抗體,還是要打疫苗。如果疫苗打得好,這個病毒是傳不起來的。
事實:這實際上與第五點矛盾,目前的疫苗,無論是滅活疫苗還是mRNA疫苗,都只能有比較好的防重癥效果,而不能有效防止感染,如果不引入其他手段,自然也難以防止社會傳播的發(fā)生(論文見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6615;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13.22272308v1)
另外,防止感染或傳播依賴人體內(nèi)的留存抗體,在免疫結束(疫苗接種或感染康復)后,抗體水平就在持續(xù)衰減,同時受到新突變株逃逸的挑戰(zhàn),而產(chǎn)生的免疫記憶細胞需要接觸到新的抗原侵入才能起效,往往難以避免感染,因此只能主要起到防止病情發(fā)展的作用。

08

金冬雁的說法:受感染的人已經(jīng)很多了,這時候如果還要去集體測核酸,測的時候一聚集,一不小心它就又傳出去了,就是原來的感染者又傳染給更多的非感染者。于是隔了兩天就又新增了。所以測來測去測不完,越來越多,好像是因為核酸檢測查不出來,其實不是。
事實:越測越多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能都歸因為檢測過程中的交叉感染。核酸檢測操作本身的不規(guī)范也是導致假陰性比例高的重要原因。
疫情以來,即使是Omicron流行的大部分時候,事實也證明,恰當、快速的封控措施配合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可以實現(xiàn)區(qū)域內(nèi)的疫情控制。

09

金冬雁的說法:現(xiàn)在奧密克戎的死亡率是非常非常低的。特別是在已經(jīng)接種了疫苗的人士身上,它的死亡率就更低了,在多個群組,80歲以上群組和不計年齡群組,它都比季節(jié)性流感要低。它的致病性是不強的,跟原來武漢時期的原始毒株有很大的不一樣。
以香港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80歲以上年齡組的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如果一劑疫苗也不接種是14.70%,要比接種三劑科興疫苗高8.3倍,比接種三劑復必泰疫苗高15倍。
觀點商榷:評價傳染病造成的影響不能只盯著看死亡率,因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所以大部分傳染病影響老年人,造成了大量老年人死亡,給人一種印象是老年人死亡對于整個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很小或者幾乎沒有,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減小老年人死亡率而大費周章地推行“清零”。
但其實除了死亡率,仍應該關注的是各個年齡段的預期壽命有沒有受到影響,有沒有因為感染新冠造成預期壽命縮短,這就無法忽略新冠后遺癥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患新冠后遺癥的風險。(論文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909-w)
另外,如果要科學的將新冠跟季節(jié)性流感對比死亡率,請?zhí)峁┛茖W的參考數(shù)據(jù)。目前無論是中國自身的流感/新冠死亡率和感染率數(shù)據(jù),還是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流感/新冠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都不支持新冠死亡率小于流感,相反,新冠的危害,哪怕是Omicron時代,也遠遠高于流感。(論文見https://datastudio.google.com/embed/u/0/reporting/42b886cf-d661-488e-b7d8-5c5836b55ab6/page/p_21d2a34ywc)

10

金冬雁的說法:死亡最主要的來源是80歲以上這個群體,特別是80歲以上、沒打過疫苗的人。感染死亡率可以到14.70%。如果打了三針疫苗,不管是科興還是復必泰,死亡率馬上降到1.58%,打四針就降到0.87%,也就是說,如果打了三到四針疫苗,即使是在80歲以上,他的死亡率還是比正常的季節(jié)性流感要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季節(jié)性流感死的最多也是80歲以上的人。如果疫苗打好,絕大部分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事實:香港因為新冠而死亡的人在80歲以上占75%,沒打疫苗的占死亡人數(shù)的70%。
美國的數(shù)據(jù)是:因為新冠而死亡的人數(shù)約110萬,其中65歲以上的79萬,占新冠死亡人數(shù)的75%,而65歲以上的人占美國人口的16%。因為新冠而死亡的并非僅僅是80歲以上沒有接種疫苗的人。(https://www.kff.org/coronavirus-covid-19/issue-brief/deaths-among-older-adults-due-to-covid-19-jumped-during-the-summer-of-2022-before-falling-somewhat-in-september/)
觀點商榷:避免死亡結局不是疫情防治的唯一目的,需要謹慎評估大規(guī)模感染對全民身體素質(zhì)、生活質(zhì)量,平均壽命的潛在影響。

11

金冬雁的說法:香港抗疫風險最大的事情就是當時曾經(jīng)決策并宣布要全民核酸檢測,好在中央聽了意見沒有搞。后來扭轉(zhuǎn)局面最主要一招,就是減少核酸檢測,承認抗原檢測,這是2月25日深夜宣布的,也是中央支持的。
之后從2月26日,這個Rt就開始往下走,3月5號就跌破1,就等于疫情走向受控了,確診數(shù)目也下降了,拐點就來了。如果那時候搞全民核酸檢測,那就完了,因為那時候已經(jīng)很多人受感染了,你還讓他去檢測,一檢測一排隊,人群又聚集了,一下就竄起來了。
事實:檢測率下降當然會導致感染人數(shù)統(tǒng)計數(shù)字的降低,但這不能代表病毒受到了控制,抗原檢測的誤差和瞞報現(xiàn)象是難以避免的。感染案例曲線上的斷崖式下降是很不合現(xiàn)實的,實際上,統(tǒng)計的死亡人數(shù)直到3月16日才達到頂峰
(https://ourworldindata.org/explorers/coronavirus-data-explorer?zoomToSelection=true&time=2021-12-15..2022-05-27&facet=none&pickerSort=desc&pickerMetric=new_cases_per_million&Metric=Confirmed+deaths&Interval=7-day+rolling+average&Relative+to+Population=true&Color+by+test+positivity=false&country=~HKG)。

12

金冬雁的說法:香港雖然死了一萬人,但是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老年人拒絕打疫苗而造成的。
全世界的情況其實也跟這個類似,這些發(fā)生在不打疫苗的老人,或者是反疫苗人士當中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事實:美國并非僅僅是80歲以上沒有接種疫苗的人。
而香港的資料也是公開的,如以下表格所示:死亡者80歲以上占75%,沒打疫苗的占70%。所以,金教授斷言“不打疫苗的老人、或者是反疫苗人士當中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是言過其實。顯然有一些打了疫苗的人也去世,雖然疫苗降低了死亡率。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eng/death_analysis.html)

13

金冬雁的說法:新加坡80歲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種率很高,三針超過90%。新加坡的感染人數(shù)跟香港差不多,但死亡1702人,只有香港的不到1/5。也就是說,如果疫苗打好了,香港這一萬人里頭最多死不超過2000人。
觀點商榷:不能只考慮死亡率,還要看新冠流行對不同年齡段預期壽命的影響。并且新加坡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醫(yī)療資源更加充足,人口流動性強,統(tǒng)計口徑也有所不同,其死亡人數(shù)不一定適合與香港直接比較,更適合將日本、韓國等一般發(fā)達國家與香港的情況相比。

14

金冬雁的說法:港大的同事還做了一個研究,如果這些不打疫苗的老人,只要他抗原檢測陽性,馬上就給他吃Paxlovid,就是輝瑞的口服抗病毒藥,這個死亡率又下降了76%。那么最后,大概就剩下25%左右的人,就是這2000人里頭大概500個人,是疫苗跟藥物避免不了的。2017年香港的季節(jié)性流感也死了400多人,與此不相上下。
觀點商榷金教授大概指的是此文(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1586-0/fulltext)。其結論是Paxlovid使死亡風險降低34%,住院下降76%,院中疾病進展下降57%。考慮到小分子藥物還存在復陽風險,不宜過于神化其效果。
目前的小分子藥物還不是神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15

金冬雁的說法:一些媒體散布了大量的謠言,什么奧密克戎全世界殺的人比德爾塔更多,又是有大量的長新冠、后遺癥、腦霧,30%-50%的人都失去工作能力,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經(jīng)常給他講這個以后,他早就已經(jīng)形成了概念,現(xiàn)在要去糾正。要把事實告訴大家,用數(shù)據(jù)說話,糾正一些所謂的學者給大家灌輸?shù)腻e誤觀念,他們灌輸?shù)倪@些錯誤觀念根深蒂固。一點都不做糾正,那民眾就是相信那么幾個人,但他們講的那一套實際上是錯的。
像富士康這種事情,像石家莊這種事情,全世界都不會發(fā)生的。他們這些年輕人,身體這么健康,就算感染了新冠,什么事都不會有,他們99.9%都是什么事都沒有。但是他們居然放棄了所有,要回家。不就是觀念有問題嗎?
事實:奧密克戎的感染人數(shù)遠遠超過Delta,即使死亡率遠低于Delta,總的死亡人數(shù)超過Delta也不困難,這都是公開數(shù)據(jù)可以證明的事實。例如美國,在Delta峰期間(2021年7月到11月)死亡約20萬人,而早在2022年5月,BA.4和BA.5流行之前,Omicron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就已經(jīng)超過這個數(shù)字(https://ourworldindata.org/explorers/coronavirus-data-explorer?zoomToSelection=true&time=2021-07-01..latest&facet=none&pickerSort=desc&pickerMetric=new_cases_per_million&Metric=Confirmed+deaths&Interval=Cumulative&Relative+to+Population=false&Color+by+test+positivity=false&country=~USA)。

16

金冬雁的說法:從冠狀病毒在人類中傳播的歷史來看,從來就沒有過病毒在人與人之間長期傳播后毒性急劇增加的情況。鼓吹這一套的這些人,有一些是公衛(wèi)的學者,他們對于這個病毒不了解,根本就是跨界,所以說致病性會大大增加等猜測,其實是拿來恐嚇公眾。
事實: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就進化出了眾多血清型,有的血清型就向強致病能力方向進化(https://veterinaryresearc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567-020-00811-y),類似于新冠病毒原始株→Alpha→Delta,也有血清型向著更強免疫逃逸能力進化。
前面說過,奧密克戎也存在一定致病性增加的趨勢,例如在動物模型中BA.4/BA.5顯示出比BA.2強的致病性(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9.018),就Delta到Omicron的演變即認為新冠病毒的進化一定是朝著更低致病性以及更高免疫逃逸能力進行的,未免過于偏頗。

17

金冬雁的說法:那些不懂的人,不研究這個病毒的人,不了解病毒進化的人,他們出來胡說,說會變異啊,會越來越兇惡。他舉個例子來給我們看看,有哪一個病毒變得越來越兇惡了?沒有啊。
事實:病毒的進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只要不影響傳播,病毒并不吝于增強其致病性。例如觀察到的一些Omicron和Delta的重組病毒,包括最近出現(xiàn)的XBC等毒株,就很可能兼具免疫逃逸能力和較強的致病性。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也是另一個例子。
而流感病毒在人群中長期以來傳播的過程中,也時不時出現(xiàn)高致病性流感的較大規(guī)模流行,例如2009年的H1N1流感等,屢見不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067360961638X)

18

金冬雁的說法:新冠雖然導致香港2022年死亡一萬人,但是我們香港每年死多少人呢?5萬到6萬。新冠死亡只是其中的1/5。不是說其他病就不死人,其他病就不用救。
如果說我們封城那時候搞成這樣,其他人都不能住院了,那死的人不是更多了嗎?那就不是1萬了。
觀點商榷:且不說死亡數(shù)字是否準確,如果一種疾病占據(jù)了1/5的全因死亡,已經(jīng)不可能忽視,久而久之必將對預期壽命產(chǎn)生顯著影響。事實上據(jù)報道,美國的預期壽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下降,在疫情的兩年間下降了2.7年,回到了1944年的水平(https://www.nytimes.com/2022/08/31/health/life-expectancy-covid-pandemic.html)。
—————————————————————————-
—————————————————————————-
以上為一線研究者昨天對新冠病毒變化的來稿。
以下為饒老師昨晚在微信朋友圈表達的個人的總體意見: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0f4162aa73/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石景山区| 商南县| 定兴县| 云阳县| 攀枝花市| 民勤县| 彩票| 南雄市| 荔浦县| 古蔺县| 奉节县| 漳州市| 湟中县| 昂仁县| 铜梁县| 沈丘县| 平度市| 白山市| 邢台县| 兴隆县| 黔西| 淳化县| 桂平市| 宜春市| 沈阳市| 页游| 湘乡市| 宣城市| 齐齐哈尔市| 安泽县| 江孜县| 临邑县| 无极县| 福泉市| 商水县| 崇文区| 龙州县| 义马市| 娱乐|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