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獎中心綜合
沉痛悼念!吳承康、李慶忠、關橋、關肇鄴4位院士逝世!短短6天時間,我國痛失16位兩院院士!
>>中科院力學所發布訃告,我國著名高溫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副所長吳承康研究員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5日21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吳承康先生是我國彈頭燒蝕防熱研究、低溫等離子體科學和燃燒科學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他在燒蝕機理、人造衛星回收方案、再入通訊以及燃燒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開拓性成果,為我國的航天工程和能源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吳承康先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樂于助人、提攜后學,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他的逝世是中國力學界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吳承康先生!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信息顯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于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92歲。
李慶忠,男,漢族,1930年10月出生于江蘇省昆山縣。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用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磁法、及電磁測量)尋找油氣田的研究。
提出兩步法偏移技術,研制了”繞射波掃描疊加偏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作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陸相沉積地震地層學的若干問題”的研究成果是對現代地震地層學的一個重要補充。研究的”地震子波零相位化方法”、”用剔除擬合法求取縱波正波入射剖面”技術獲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剖面。
1949年秋天,李慶忠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后轉至物理系學習。1952年,李慶忠提前畢業,在畢業分配的志愿書上,他堅定地寫下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去,堅決服從組織分配。”
李慶忠院士在過去60多年的勘探實踐中,為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及塔里木盆地等尋找新的后備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程院網站信息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制造技術專家關橋于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7歲。
關橋,1935.07.02出生,航空制造工程焊接專家。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9年畢業于莫斯科鮑曼高等工學院,1963年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航空焊接/連接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國際焊接學會(IIW )副主席。
是航空航天工程板殼結構“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新技術的發明人。揭示了主動控制焊接瞬態應力與變形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突破了板殼焊接變形“不可避免”的傳統認識,解決了影響飛行器板殼結構安全與可靠性的焊接變形難題。
長期從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種焊接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航空焊接專業學科發展的帶頭人。主持并指導了一系列開拓性航空特種焊接技術項目的預先研究與工程應用開發;研制了相應的裝備,對航空宇航制造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取得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領導組建了國防科技發展急需的專業重點實驗室和專業研究方向:“高能束流(電子束、激光束、等離子體)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焊接/連接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超塑性成形/擴散連接技術”專業研究方向和實驗室,“中國攪拌摩擦焊接中心”等。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一項,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專利多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論著選編一本。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中國工程院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學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關肇鄴于2022年12月26日在北京長庚醫院逝世,享年93歲。
關肇鄴,男,1929年生于北京,廣東南海人。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授予設計大師稱號,并獲得首屆”梁思成建筑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屆(建筑領域第三次)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著有《關肇鄴選集1956-2001》、《關肇鄴選集2002-2010》。
關肇鄴教授長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設計和研究,重視建筑對人的情緒、觀念、品味等的影響,提倡建筑與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和諧,強調建筑設計應尊重歷史、尊重環境,并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提倡建筑應與其功能、性質相適合,反對盲目追求豪華與新奇。
幾十年來,關肇鄴在探索具有時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發表論文、譯著等40余篇,完成高水平建筑設計80余項,其中多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由他主持設計的清華大學教學主樓、清華大學新圖書館、北京大學新圖書館、清華大學理學院建筑群、西安歐亞學院圖書館、桂林桂湖飯店入選新中國建國60年建筑創作大獎;清華大學新圖書館、清華醫學院獲得國家工程設計金獎;清華大學新圖書館設計入選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集東亞卷。其它代表性設計作品還有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臺州市圖書館、中國工程院綜合樓、海南大學教學建筑群等。在1989年他所參加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國際建筑設計競賽獲得國際建協所授的特別獎,這是我國建筑師首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1ca8df61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