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新華社瞭望? 標題《以“三個破解”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作者:雷朝滋(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
著力破解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銜接不緊密的問題,著力破解跨學科、跨學院組建科研團隊難的問題,著力破解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加強有組織科研不是不重視自由探索,更不是不搞自由探索,而是在更好發揮自由探索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組織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創新高地建設,推動高校科技創新更高質量發展。
文 | 雷朝滋
近期,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就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作出部署,引導高校科技創新更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新時代新征程,深刻認識加強有組織科研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有組織科研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各項任務的落地,是當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青年教師郝記華(后)在實驗室與學生交流(2022年10月19日攝)? 張端攝/本刊
以“四個下功夫”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是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這一優勢和作用,需要高校加快布局有組織、建制化的科研體系,全面提升高校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還需要高校強化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等方面的協同,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加快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有組織科研,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是科研組織模式變革的必然要求。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創新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多主體協同的趨勢更加明顯。科學研究范式從線性發展向非線性、非單向轉變。科研組織模式從自由探索為主向與重大問題導向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并重轉變。需要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高校科研范式和科研組織模式變革,強化任務驅動型攻關,更好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引領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
加強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服務國家需求,進而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重要路徑。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工作,要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有機結合。
一是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啟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建設,持續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瞄準若干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組織跨學科團隊,長期堅持、長期積累,力爭不斷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
二是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實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既加快戰略高技術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又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把科技的命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在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上下功夫。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等為核心,充分發揮高校的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四是在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主動與行業產業部門和龍頭企業加強對接,加快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百校千城”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走好有組織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三部曲”,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以“三個破解”保障高校有組織科研實施
當前,高校科研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堵點、難點,影響有組織科研的有效實施。要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有組織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著力破解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銜接不緊密的問題。高校科研與國家需求對接不夠緊密的問題長期存在。針對這一問題,《意見》提出,將完善“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系統,把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效納入監測體系,引導高校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布局。要形成合力,共同實施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等舉措,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出重大科技計劃和工程,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強與科技、產業部門的互動,有序推動相關計劃和工程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切實做到提出真問題、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
著力破解跨學科、跨學院組建科研團隊難的問題。當前,高校難以組建多學科領域穩定的研究隊伍,特別是有利于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意見》明確,要以重大任務為牽引,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等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托,建設政策特區,打破學科專業界限,賦予平臺或團隊負責人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經費使用、人才引進等自主權,打造敢于攻堅克難的攻關團隊。建立資源配置一體化機制,在重大人才計劃、研究生招生計劃、本科生推免名額等方面對有組織科研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克服單打獨斗、資源分散的弊端,打破傳統以學院、學科為單位的科研組織體系。
著力破解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科技評價是風向標、指揮棒。科技評價改革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難點。近些年,高校科技評價改革取得了系列成效,但科研團隊“小而散”、科研成果追求“短平快”、重數量輕質量貢獻的狀況沒有實質性改變。特別是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評審等評價激勵機制過多強調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排序,強調第一完成人,導致科研人員熱衷于牽頭干點小項目,不愿意參與承擔重大任務,“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態和現象還普遍存在,這些都不利于有組織科研的實施。要把優化獎勵激勵機制改革作為著力點,真正建立突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意見》指出,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評審等各類評審活動中,鼓勵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任務攻關;不簡單以科研成果完成人排序作為衡量標準,更加強調科研成果的實際貢獻,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攻關項目或工程,強化協同創新。進一步構建更有利于有組織科研的評價激勵機制,讓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并作出貢獻的各類科技人才有干勁、有盼頭,讓更多優秀研究生在重大科技任務中得到鍛煉,夯實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基礎。
以“四個轉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是科研組織的兩種模式。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兩種不同模式的優勢,更有利于高校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加強有組織科研不是不重視自由探索,更不是不搞自由探索,而是在更好發揮自由探索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組織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創新高地建設,推動高校科技創新更高質量發展。
在今后科技工作中,我們要繼續大力支持自由探索,以更加有效的制度設計,持續為高校廣大科研人員開展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環境、提供有力保障,推動自由探索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性重大突破。
在此基礎上,加強有組織科研,以更加有力的組織方式,努力實現“四個轉變”,鞏固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國家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一是在項目組織上,從被動的“接單式”向主動謀劃、主動服務轉變,建立重大任務組織機制,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是在平臺建設上,從“自由生長”向定向培育轉變,圍繞重大需求和攻關任務,加強培育布局;
三是在團隊建設上,從“戴帽子”向重實戰轉變,依托重大科研平臺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在實戰中發現和造就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團隊;
四是在支撐引導上,從資源引導向綜合施策轉變,要更加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4c4b7cc8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