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普遍認為高電流倍率(J)會加速枝晶的形成,從而縮短了金屬負極的循環壽命,這是根據Sand’s時間(τ)與J2成反比得出的。然而最近有報道在鋅金屬負極中高J值下循環性能的提高,表明J值對金屬電極穩定性的影響并不簡單,但缺乏系統的研究,導致其基本機制難以確定。在此,香港理工大學張標教授等人以Zn金屬負極為模型系統,報道了升高的J和沉積/剝離穩定性之間的異常關聯(遞減-增加-遞減),導致在適度的J下沉積/剝離循環的穩定性相對最大。互補的理論和實驗分析表明,這種復雜的關系在于高J的“雙刃劍”(不利的動力學和有益的熱力學特性)。一方面,由于電極表面離子快速耗盡,高J降低了τ從而降低了循環穩定性;另一方面,高J提供了更大的額外能量,加快了成核速率(νn),有助于在初始階段實現均勻的鋅沉積。圖1. 用于延長Zn負極循環性能的IHJ策略基于這些發現,作者開發了一種初始高J放電策略(IHJ)以產生豐富的晶核,以便在后續工藝中以標準J均勻生長金屬。這種策略使得在1 mAh cm-2的循環容量下將 Zn沉積/剝離的循環壽命從303小時增加到2500小時,而無需依賴于電極/電解液改性。此外,這樣的概念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具有顯著提高循環壽命的Li/Na/K金屬負極,證明其在開發高性能金屬電池方面具有普遍性。這項工作將為J對金屬負極電鍍/剝離過程的影響提供新的見解,并通過簡單地操縱放電/充電協議來促進金屬電池的發展。圖2. IHJ方法對Li/Na/K金屬負極的通用性Unraveling the Rate-Dependent Stability of Metal Anodes and Its Implication in Designing Cycling Protoco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dfm.20210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