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這一次終于揚眉吐氣,至少在效率上超過了晶硅電池,單結效率為28%!雖然是疊層電池,但這和普通晶硅電池的使用方法是一樣的,不需要額外的配件。況且鈣鈦礦能改變帶隙實現疊層電池是自身優勢,不算開掛,效率高是發展的必然;硅比較刻板,帶隙不變,不能做疊層,效率提升空間太小。
實現28%效率的是南京大學的譚海仁教授,該電池經國際權威機構JET第三方認證,被收錄在最新發表的(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這個《太陽電池世界紀錄表》的作者是馬丁格林(Martin A. Green),他被稱為太陽能電池之父,他功成名就后喜歡統計各種后起之秀的效率,大約6個月更新一次,像連續劇一樣。或許優秀的人都喜歡在期刊上發連續劇吧~
譚教授半年內已經連發正刊兩篇,這次28%效率超過晶硅電池,是鈣鈦礦領域一次里程碑式的成果,影響力和引用次數自然不用說,所以大概率還是會在正刊上連載!
不知道28%效率會投Nature還是Science,這種幸福的投稿煩惱想都不敢想。如果正刊編輯直接邀稿,那大概就是‘帝王’般的體驗吧。
2022年1月,譚教授發的Nature已經被引用37次了,這個工作實現了26.4%的鈣鈦礦-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首次超過了單結鈣鈦礦電池效率的記錄。
他們開發了新的鈍化策略,大幅度增加了擴散長度,達到5 um以上,將Pb-Sn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到22%以上,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為26.4%的,在最大功率點運行600小時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初始性能。
2022年5月,譚教授發Science,實現了21.7%的大面積鈣鈦礦-鈣鈦礦疊層模組,為商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個工作系統地調整1.8 eV帶隙混合鹵化物鈣鈦礦的組分,結合氣吹輔助結晶的刮涂方法,有效調控了結晶過程,提高了大面積薄膜的均勻性。為了抑制離子遷移,利用ALD制備阻擋層,提高器件重復性及穩定性。。20平方厘米的器件實現了21.7%的認證效率,并連續運行500小時后保持了初始效率的75%。
有意思的是,在《太陽電池世界紀錄表-60》里有許多電池效率發展依舊緩慢,比如染料敏化電池,發展了30年,效率依舊只有12.25%。如果一個科研工作者至今還在從事染料敏化電池,那么他很可能得不到基金的支持,畢竟相比于鈣鈦礦電池的發展速度,染料敏化這個老前輩被拍在沙灘上十年了。
對于一個領域的判斷需要極高的視野高度,并且需要魄力和前瞻性意識。很多科研工作者堅持一個領域,雖然幾十年也沒有多少進步,但是一不小心就發了幾十篇‘柴米油鹽醬醋茶’類型的文章。
這樣一對比,前輩們在已有賽道上建立了收費站,發文章過路費很低;而后來者具有后發優勢,在眾多賽道中,能夠選擇一條更加有前景的賽道,跑得更遠。
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pip.3595
2.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ence.abn7696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72-8.pdf
原創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61b72629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