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溶液處理是制造具有成本效益的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有前途的方法。最近,基于溶液工藝的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已被證明具有電子和光電性能,適用于各種設備應用,特別是光伏。為了促進鈣鈦礦光伏的商業化,開發一個具有足夠可重現性的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非常重要。研究應擴大空間視角對晶體質量的研究,旨在精確控制任何大氣中整個薄膜的鈣鈦礦結晶動力學。然而,實現這一目標將面臨重大困難。首先,鈣鈦礦的形成包括路易斯酸和堿之間的反應,即使在低溫下也會迅速自發地發生。其次,實際使用的鹵化物鈣鈦礦通常是混合物,其中不同成分在薄膜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性和擴散性。此外,前體反應物對水分和普通溶劑敏感,這導致加工條件的每次輕微變化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因此,開發一種簡單、可控制和有效的退火技術,來滿足規模化生產和可重復制造的要求具有挑戰性。2021年7月30日,北京理工大學陳棋教授和北京大學周歡萍特聘研究員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Liquid medium annealing for fabricating dur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improved reproducibility,演示了液態介質退火(LMA)作為有效調節鹵化物鈣鈦礦材料晶體生長的方法。不僅僅是提高退火溫度,LMA采用全向加熱,特別是薄膜上額外的“自上而下”傳熱,以更高的加熱速度加速晶體生長。此外,液體介質從前體薄膜中提取殘留溶劑,以減輕其對晶體生長的干擾。此外,液體介質為晶體生長創造了一個微環境,以防止整個薄膜上的揮發性成分損失。該技術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化學環境和恒定的加熱場,以調節整個薄膜的晶體生長。該方法生產結晶度高、缺陷少、所需化學計量學和整體薄膜均勻性的薄膜。由此產生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穩定功率輸出為24.04%(認證為23.7%,0.08 cm2),并在運行2000小時后保持其初始功率轉換效率(PCE)的95%。此外,1cm2的PSC表現出23.15%的穩定功率輸出(認證的PCE為 22.3%),并在1120小時運行后保持其初始PCE的90%,這表明了其可規模化制造的可行性。LMA對氣候的依賴性較低,可全年生產性能差異微不足道的器件。因此,這種方法為以可規模化和可重現的方式提高鈣鈦礦薄膜和光伏器件的質量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圖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