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精力做總編了,小樸還在茁壯成長這篇是一個特別簡單又重要的觀察,之前我大概講過了,不贅述。其實,相比于有跡可循的核酸、蛋白世界,生命里那幾近于無窮的chemical space委實令人著迷。我過去幾年招的博士后一大半都來自于藥學和化學系,跟ta們也學了很多,“化學是你,化學是我”【Cell:顏寧團隊破解藥物聯合使用的致命副作用機制】來源:@藥明康德?2013年,一款名為索非布韋(sofosbuvir)的抗病毒藥物誕生,成為人類攻克#丙肝#歷程上的一座里程碑。作為首個無需干擾素就能高效治愈丙肝的直接抗病毒藥物,索非布韋的出現徹底變革了丙肝的治療,讓患者不再受干擾素副作用的困擾。《細胞》雜志稱其為“這一代人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1] X. Yao, S. Gao,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vere adverse of sofosbuvir and amiodarone on L-type Cav channels.?Cell?(2022). DOI: 10.1016/j.cell.2022.10.024不過在臨床應用中,索非布韋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問題。2015年,美國FDA報告了患者在聯合服用索非布韋和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amiodarone)后,出現嚴重心動過緩的案例。在9個此類病例中,有1例不幸死亡,3例需要安裝起搏器治療。由此人們意識到,索非布韋與胺碘酮聯合使用可能導致致命的副作用。這種危險的藥物相互作用是如何發生的?未來的藥物設計又該如何避免??今日,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顏寧教授團隊的最新論文。這項研究通過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分析,揭示了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時產生致命副作用的分子機制。這項突破為理解并避免相關藥物互作的副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礎。@nyouyou 顏寧教授 與現任職于武漢大學藥學院的高帥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