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為什么研究機構越知名,它發表的論文越多?
最新研究表明,無關天賦,無關聲望,只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勞動力。
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調取262家美國研究機構78802名終身教職員工的160萬篇論文數據,得出了以上結論。
其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 Advances。
研究一出,在學界引發了不小的熱議,一作推特共有3000+點贊。
網友直呼:Good Job!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項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解釋:如何區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否有證據表明名校先有名師)
而且因為本項研究主要針對受資助的勞動力,有人問到:無償勞動力在其中的作用呢?
研究人員回應稱,在他們的分析中并沒有發現無償勞動力,對團隊負責人的比例和生產力有顯著影響。
論文內容
科學生產力,通常可以用出版物數量來粗略量化,是科學進步的基本衡量標準。
以往的研究表明,享有盛譽的工作環境可以通過多種因素來影響生產力的提高,比如增加個人的研究時間、降低教學壓力、更高的報酬激勵、跨部門合作等等。
其中他們已經發現,勞動力和科學生產力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只是基于小樣本、或者個別學科的情況。
可用勞動力對科學生產力到底有多大推動,以及這種影響是否因學科而異,尚不得而知。
基于這樣的背景,研究人員分析了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大量數據——
來自25個學科的78802位研究人員撰寫的160萬篇已發表文章。
研究人員首先量化了兩個關鍵因素:生產力和勞動力。
一方面,建立了一套經驗性的知名度-生產力模式,并將總生產力分解為小組和個人組成部分。
結果發現,知名機構有更多優秀受資助的勞動力(博士/博士后)。
另一方面,還量化了勞動力隨著知名度的系統性增長。在可用勞動力與團隊規模之間建立因果關系。
△可用勞動力對群體規模和群體生產力的影響
基于以上結果匯總,他們得到了一張因果論證圖。
可簡單總結為:
-
團隊聲望與科學生產力之間的關聯性,是由可用勞動力來解釋的; -
團隊規模本身就與生產力有著天然而又緊密的關系——更多可用勞動導致更大的研究小組規模,與所謂的聲望無關; -
更大的小組規模可以推動小組負責人更高的發表率。
也就是說,越有名望的學校往往會發表更多的論文,只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人(本科生、研究員、博士后)可以在研究團隊中工作,與本身的效率、天賦等因素無關。
研究人員還給一些知名度低的研究機構提了些建議,可以考慮增加研究員的數量,來提高發表率。
研究團隊
本項研究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四名研究人員。
第一作者Sam Zhang是應用數學系博士研究生,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
他的博士論文研究是關于學界的不平等現象,曾在微軟紐約研究院計算社會科學小組實習過。
其余共同作者來自計算機科學系。
此前他們還量化了美國終審教職的招聘和層級關系,并創建了一個大型網絡,其研究登上了Nature。
此研究一出,不少人認為Make Sense,但存在一個問題: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何證明名校先有名師?
對于這項研究你怎么看呢?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q7056#supplementary-materials
參考鏈接:
https://twitter.com/_szhang/status/159371255166099046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222-x
https://sam.zhang.fyi/html/about/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fe7f7ffc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