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盧克光是2022年就發表了約110篇論文。今年頭三個月,盧克剛接到停薪停職懲罰不久,就開啟了個人發表的又一巔峰時刻。在此期間,他發表了58篇論文,平均一天半,就新發一篇論文。這應該是世界紀錄了。也難怪盧克放出大話,“沒有我,科爾多瓦大學的排名將下降300位,他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認為,科爾多瓦大學對他的處理決定,是在自取滅亡。盧克是國際上綠色催化與生物柴油領域非常活躍的年輕學者,也是西班牙最高產的科學家之一。學術簡歷顯示,他已經發表了723篇論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化學領域。《中國科學報》記者查詢全球引文數據庫Web of Science發現,截至目前,他名下的論文有802篇之多,在6月10號簡歷公示之前發表的有790多篇。至于為何簡歷中剔除部分論文,原因不得而知。圖源:web of science伴隨論文的高產,盧克也多次遭到學術質疑。盧克的論文在PubPeer網站上收到了100多條批評評論,這些質疑包括重復圖片、自引、自我剽竊等。英國劍橋大學的工程師Nick Wise經常在業余時間進行學術打假,他發現了一個私下售賣論文署名的“論文工廠”社交賬號,而盧克也牽涉其中。在一篇關于廢水中布洛芬降解的論文中,盧克和6位來自伊朗布什爾大學及大不里士大學的教授是共同作者。圖源:PubPeer盧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并不認識研究中列出的伊朗合作者,并強調自己從未花錢參與別人的研究,但他也不排除其中一些人花錢參與了這項研究的可能性。對于這種解釋,大家并不買賬,認為這起碼說明高產科學家背后存在灰色產業鏈,嚴重損害了學術體系的穩定和發展。俄羅斯數學家Alexander Magazinov也會在業余時間進行學術打假,他的方法是查找那些“扭曲短語”——部分學術不端的作者在剽竊文章時,會用不尋常的表達方式替換原文表述,以躲避軟件對剽竊的檢測。Magazinov發現,盧克與伊朗同事發表的2篇論文中,出現了一個并不存在的術語:植物電子顯微鏡。經過調查,他認為這是文本處理軟件導致的錯誤,AI在識別時將同一行不相關的內容識別在一起。圖源:PubPeer盧克的不少論文在網站PubPeer上備受質疑,很多論文被認為涉及大量毫無必要的引用,通過人為操縱的方式,增加論文的被引次數。對于質疑,盧克部分接受并承諾解決問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論文并未被撤回或糾正。盧克坦言自2022年12月以來,一直使用ChatGPT來潤色自己的論文,但只是用來提高論文的英文書面表達,“這幾個月收獲頗豐,過去這些文章需要好幾天才能完成,現在我只需要一天。”盧克說。事實上,盧克不止一次被卷入學術質疑。2011年,拉古納大學的2位教授José Juan Marrero和David Díaz曾公開表明,他們的一名學生盜用了實驗室的數據,并將其作為自己的數據發表。盧克正是該論文唯一的合作者。2022年,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一家法院判定,盧克與該學生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但盧克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并提出了上訴:“我只是幫他審閱了這篇文章,并將其翻譯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