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秦四清科學網博客
在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所代表的那些年代,學者取得卓越科研成果,憑的是高度智慧和不懈探索,而幾乎不需什么科研項目和大量經費。
然而,時過境遷。譬如,過去做理論研究的學者,根據嚴密的邏輯推理導出方程大都能發表,但現在通常還需要實驗驗證才能發表。嗯,做實驗是必須花錢的。除此,學者交績效、帶研究生、去野外考察、進行學術交流等,也需要一定的項目經費。由此而論,現代科研處于“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狀態。當然,若花費少量國家經費或甚至自掏腰包做出了卓越成果,那么這樣的學者乃真豪杰也,令人佩服之至。
科研項目有橫向(往往被認為“低級”)和縱向(往往被認為“高級”)之分,但成果質量和價值并無此種之分,即無論做何種類型項目,只要科研成果能解決真問題,推動科技實質性進展,都是值得點贊的成果。
對絕大多數學者而言,項目是取得成果的經費保障,但項目立項不等于成果產出,更不能認為越高端的項目其潛在的成果質量和價值越高。在項目實施后,只有切切實實攻克了重大科技難題的成果(以被確認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或)技術發明為標志),才能被認為是卓越成果;反之,那些撿漏補遺、幾乎原地踏步的所謂成果,乃雞肋耳,不足為道。
遺憾的是,國家這些年立項了諸多高端項目,但鮮見以重大科學發現為標志的卓越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
(1)科學發現具有偶然性的特點,難以通過高端項目“砸”出來。
(2)按以前“五唯”政策選拔出的“帽子”人才把持者高端項目,但其大都缺乏領航團隊凝練和解決關鍵科學問題的能力。
鑒于此,建議以不唯資歷而唯能力標準,主管部門和(或)“伯樂”推薦那些具有開闊科研視野和強大洞察力與創造力的學者,擔任高端項目的主持者。
不過,高端項目對產出高技術成果大概有效,因為高技術的研發往往涉及眾多環節,通常需要一批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在大量經費支持下協同攻關。
以上分析說明,對以基礎研究為主、以科學發現為宗旨的國家項目,不宜設置高端項目,而宜像撒胡椒面一樣全面布局中低端項目;即使非要設置高端項目,則項目主持者須符合上述標準。
不少“帽子”人才過于貪婪,以近乎相同的申請爭搶更多的項目,讓自己和團隊疲于奔命;然而,其并未把大塊時間用于鉆研,故只能做出雞肋成果。我團隊如何對待項目申請呢?在此,簡單寫兩句吧,或許對別人有所啟示。自2009年以來,我團隊專注于鎖固段脆性破裂行為以來,已幾乎放棄了橫向科研項目,主要依靠縱向項目(以實驗揭示鎖固段損傷機制和鎖固段之間的力學作用為目的)維持團隊運行。我團隊本著“夠用”原則決定是否申請項目,即項目經費夠用了,就不再申請新項目,這樣可保障團隊成員的精力聚焦于科研攻關。我很清楚,項目經費源于人民的血汗錢,應盡量做到物盡其用,如此才能問心無愧。
來源: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5552.html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4/4ed00fd3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