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中國新聞網、諾獎官網、雙一流高教
昨天(北京時間17時30分),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bo)獲獎。
斯萬特·帕博的獲獎理由是“在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642.8萬元人民幣)。
斯萬特·帕博1955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為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瑞典生物化學家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Bergstr?m)。
斯萬特·帕博
蘇恩·伯格斯特龍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從1901年到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2次。沒有頒發的9年分別是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年。
從1901年至2021年,共224人獲獎。
112次頒獎中,39次為單獨獲獎者,34次為2人共享,39次為3人共享。
最年輕和最年長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加拿大科學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發現胰島素”獲獎,時年32歲。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佩頓·勞斯(Peyton Rous),1966年因“發現腫瘤誘導病毒”獲獎,時年87歲。
女性獲獎者
22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12位女性。分別是1947年的Gerty Cori,1977年的Rosalyn Yalow,1983年的Barbara McClintock,1986年的Rita Levi-Montalcini,1988年的Gertrude B. Elion,1995年的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2004年的Linda B. Buck,2008年的Fran?oise Barré-Sinoussi,2009年的Elizabeth H. Blackburn和Carol W. Greider,2014年的May-Britt Moser,以及2015年的屠呦呦。
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30年年底,名字源于《詩經》中“呦呦鹿鳴”的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后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1955年畢業后,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
1967年5月23日,針對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性,全世界100多個國家2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增高的情況,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
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從系統收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志和名老中醫經驗入手,匯集了2000多種方藥,從中篩選出200多種供研究,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結晶。隨后,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523項目”辦公室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幾年后,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于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79年,屠呦呦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2011年,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這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2015年6月,沃倫·阿爾珀特獎基金會官網宣布,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4/543c9e51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