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博士畢業, 我直接拿了青基,卻因年齡過大被“雙非”拒了…… 2023年10月14日 下午3:46 ? 未全平臺發布, 話題 ? 閱讀 8 來源丨知乎、中洪博元生物、天下青椒 國內博士普遍畢業年齡在28歲~31歲之間,超過35歲還未能畢業,不少人就開始有點“急”了。 知乎上搜索博士畢業,關于年齡焦慮的問題比比皆是。延畢率高達70%,不少良好的機遇(如青年基金及“帶帽”基金)又設置了“年齡門檻”,也難怪人人都有危機感。 不過,在西方國家,這種“年齡危機感”似乎還沒有那么嚴重。 美國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NCSES)的博士學位調查數據顯示,接近四分之一的人是在35歲以后才能拿到博士學位,其中5.3% 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年齡在 41~45 歲之間,更有 6.9% 的人年齡超過 45 歲。 圖片來源:NCSES 知乎有個提問:為什么國內博士35歲是個坎,而國外卻不是? 從答案中,我們不難窺見國內博士的辛酸之處:不是自己心里有坎,而是高校們給青年博士們“設”坎兒。 項目申報的年齡限制 為什么國內博士35歲會成為一個坎,是因為國內項目申報的年齡限制給它設了這個坎。 三十五歲是我國各種青年項目申報的年齡限制。在國家級項目里,青年項目是最好拿的。 各大高校想拿雙一流,少不了給博士們設門檻。最明顯一點就體現在要求博士拿到國家青基上(因為國自然實在太難中了,故把標準放在青基上)。 越好的高校越傾向于“非升即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青年博士在高校拿了青基可以算是本校的業績,“非升即走”雖然讓青年博士流動性變大了,但是對高校國家級項目數量貢獻可不小。 小木蟲上曾有網友吐槽,自己國內讀博后,35歲出站,博后期間拿了青基,但還是沒留的下來。現在求職的一個省屬雙非,要求拿到國基面上才能留下來,不然六年非升即走。 如果他不讀博后,直接去雙非,那這個面上的要求就是青基。就是因為他已經拿過青基了,又過了年紀,學校就不管什么青基面上了,我只要國基,你拿不了青基,就拿面上吧。 年齡限制倒逼高校搞年齡歧視? @知乎匿名網友:除了青年基金,還有一個“四青”帽子是重要原因。 四青帽子代表的就是優青,也是男38歲以下,女40歲以下,還有青年長江啥的這些。這個雖然就涉及到門派,出身這些事情,但每個學校卻都非常在意這個,因此就算你入職的時候不太可能立刻拿(院士門生另算),但是總得有個盼頭,希望你有這個潛力。 一般四青帽子都要看你通訊的工作了,不過也不絕對。 所以如果你35歲入職,你就只有兩次機會,你要是31入職(正常普博+一屆博后),你就有6次機會。這個東西也是看臉熟的,你多去露臉機會當然大一些,所以學校也愛要年輕人。 如果說多大效力呢,青年基金能保證你40歲之前有份工作,之后就不一定了。優青之類的小帽子來一個,基本上這輩子都是鐵飯碗了,當然你非要去清北這種還只能從副教授零時工干起,要是別的211和非一線985基本上還是隨便去的。 因此,綜上所述,35歲的卡主要是針對男博士,女性其實反而有優勢(更遲截止,到40歲),而且,基金委也是要講政治正確的,我老板去年參評那個組,就是最后因為前面通過的女性比例太難看了,最后幾個pk的本子全選的女性,別的人做的再好也沒用。 所以女性如果真的有成果,目前國內形勢反而好出頭一點。 而且現在各個高校也愛造神女性,可以回憶下,現在常推送到那些年輕明星科學家是不是女性居多?當然,要是在往上,杰青院士這些沒有年齡界限,又咬的一嘴毛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年齡限制一開始是為了保護青椒,避免被大佬們扼殺了,但是我國科研人才明顯不均衡。 有的領域像環化材生,內卷的厲害,海歸背景+大牛推薦+一堆頂刊才能當個特聘副研究員;有的專業像燃氣輪機,高壓電輸送,清華的土博留本校做個博后直接去東南大學當教授,華北電力的博士和老板鬧翻了也能去東北大學當pi。 而在內卷最厲害的學科,比如化學生物,還非常依賴基金委的錢,據說已經到了連青年基金的二三十萬都開始找院士/準院士級別的背書了,降維打擊根本沒法競爭。 人家院士隨便掛個名字發了nc這種oa期刊(有的院士連通訊都不要,完全單通),你從哪個角度都沒法拼,人家也沒違規,所以如果沒有大佬背書,那就只能靠多參評幾次混臉熟撞運氣了。 這樣一來,年齡限制反過來又倒逼高校搞年齡歧視,本身用來保護青椒的機制反過頭扼殺了大批青椒尤其是男博士的生存,要知道女性多了三年不是僅僅三年,是多了一倍的積累時間和試錯成本。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知乎網友@親愛的小喆子: 如果國家是為了解除老人壓迫年輕人,給予年輕人動力,讓科研可以獲取新鮮血液助于發展。 那除了不斷輸入血液,為何不加速血液循環呢?建立好的轉崗機制和相應激勵機制,比如更吸引人的講師工資和待遇、更合理的退休方案和產學結合機制? 讓老教授自愿轉入教學崗位或入職業公司。一是可以讓他們在行業里的多年沉淀和經驗可以交予下一代。二是企業也可以發展起來。三是給年輕人騰出活動空間。四是看到自己未來也有各種可能各種前途。 老教授到后面脫離了領域的發展前沿,而且還占著優勢科研和行政資源打壓年輕的。但是老人家在科研死磕也是因為只能死磕,一是目前沒有好的退出機制,二是人都是趨利的,沒有好的約束和剝離機制。 得讓整個系統循環起來呀。不清除血栓,只管輸入血液,那最后還是得死。 參考資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831985(知乎)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4/809dedaad7/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重大變革!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首次明令禁止說情打招呼,違規者永久取消參選資格!終身追責 2023年5月31日 中南/湘大AFM:同時穩定正負極界面的氫鍵功能化溶劑化單元 2023年10月15日 重磅文件:破除“七唯”,鼓勵原創和坐熱冷板凳!五部門聯合發文,加大對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支持 2023年11月7日 國家杰青,出任副主編! 2023年2月8日 潘建偉:創新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2023年11月27日 ?金屬所劉崗JACS:氧空位加上鐵電極化,促進PbTiO3光催化全水分解 2023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