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化學(PEC)分解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可再生太陽能光轉換方法。然而,由表面缺陷態引起的費米能級釘扎(FLP)嚴重限制了PEC活性。基于此,中南大學劉敏教授,蔣良興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卞振鋒教授,慕尼黑大學Emiliano Cortés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通過精確調控的旋涂和煅燒制備了一系列具有次表面氧缺陷(sub-Ov)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理論計算表明,sub-Ov可以消除FLP并保持活性結構。蝕刻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和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顯示Ov位于次表層~2-5 nm區域。Mott-Schottky和開路光電壓結果證實了FLP效應的消除。因此,在1.23 V vs. RHE時BiVO4、Bi2O3、TiO2的PEC性能分別為5.1、3.4和2.1 mA cm-2,在72小時內具有出色的穩定性。由于Bi2O3具有較低的Bi-O鍵能和良好分散的價帶,因此它被用來作為研究sub-Ov誘導的消除FLP的模型。首先構建了含不同類型Ov的Bi2O3模型(含s-Ov的I-Bi2O3;不含Ov的P-Bi2O3;含sub-Ov的Sub-Bi2O3)。局域態密度(LDOS)圖表明,I-Bi2O3的s-Ov在導帶底附近產生了一個弱缺陷態,電荷密度分布圖表明,這種局域態是由最外層的Bi和O原子貢獻的,豐富的表面缺陷態傾向于釘扎光生空穴的準費米能級,導致PEC分解水過程中嚴重的表面FLP。Ov的消除可以完全鈍化表面缺陷態,從而抑制FLP效應,因為在帶隙內沒有出現雜質態。同時,從導帶底到價帶頂的負偏移EF使n型I-Bi2O3轉變為p型半導體(P-Bi2O3),大大削弱了陽極電流反應。有趣的是,Sub-Bi2O3仍然保留典型的n型半導體性質,雖然在次表面引入Ov產生了接近導帶底和價帶頂的中間能隙態,但出現的雜質態的電荷密度主要來自于次表面原子。最外層的表面原子對中間能隙態的貢獻很小,這大大減輕了表面缺陷態進一步消除了FLP效應。晶體結構和部分電荷密度結果表明,sub-Ov的存在給相鄰原子帶來了輕微的畸變,導致了明顯的電子局域化。Subsurface Engineering Induced Fermi Level De-pinning 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17026.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1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