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人民日報、雙一流高教早上8點進入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于吉紅就埋頭開展實驗,一直忙到深夜。1998年,于吉紅從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工作。從那時起,主動加班加點,就成了她的常態。于吉紅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篩材料的定向合成。分子篩是肉眼看不到的建筑,具有均勻的納米孔道,可以篩選分子,還可以實現分子的轉化。“作為化學工業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和吸附分離材料,分子篩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對于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于吉紅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分子篩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人都勸她改換研究方向。但于吉紅不為所動,“認準的就要堅持下去”。為了實現分子篩的定向合成,她帶領團隊著手建立數據庫。20多年前,沒有如今的便捷網絡,為了尋找一個數據翻閱大量資料是常事,有時,于吉紅甚至要跑到外地去查找。憑著堅韌的毅力,于吉紅團隊終于在國際上率先創建了分子篩合成數據庫。“做實驗是停不下來的。”于吉紅笑著指著手腕上的疤痕說,這都是做實驗時留下的“紀念”。天道酬勤,碩果累累:2016年,于吉紅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羥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晶化機制,為分子篩材料的高效及綠色合成開辟了新路徑。2021年,她帶領研究團隊首次開發出一種基于分子篩薄膜的全新固態電解質材料,推動了我國在固態金屬空氣電池領域的進步。“科研以興趣始,以毅力終,從無坦途。”于吉紅說,“我時常告訴青年學者和學生,做科研要夯實基礎,不能為追逐熱點而跟風,只要基礎扎實,并不斷在學科交叉領域發力,就能催生出原創性成果。”雖然科研工作繁忙,但于吉紅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將國際前沿成果引入課堂,以科研反哺教學。“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是我的責任”,迄今她已培養博士70余人,其中有40余人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涌現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她所帶領的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黨和人民的科教事業奮斗終身,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于吉紅說,“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會認真履職盡責,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30日 04 版)于吉紅院士簡介(自吉林大學官網)于吉紅,女,1967年1月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籍貫山東肥城,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徐如人先生。1995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和日本東北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受邀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客座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cience副主編(2012-2020),2021年起擔任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執行主編,現任《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主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u, Advanced Materials, Chem, Matter, Materials Horizons,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CS Nano, ACS Central Science, ACS Materials Letters, Inorganic Chemistry, Aggregate等國際期刊編委/顧問編委,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分子篩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國際合作學部常務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于吉紅教授一直致力于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納米孔功能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科學貢獻包括:1)建立了預測特定孔道分子篩結構的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理論模擬、計算機數據挖掘和高通量實驗相結合指導多孔材料定向合成的新路線,成功合成出多種新型分子篩結構,實現我國在分子篩拓撲類型方面零的突破;2)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羥基自由基存在于分子篩的水熱晶化體系,提出了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晶化機制,為在石油化工和環境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的分子篩材料的高效及綠色合成開辟了新路徑;3)開發出系列高效分子篩催化材料及負載金屬催化材料,用于甲醇制烯烴、丙烷脫氫、重油催化轉化及產氫等重要催化反應,并拓展了納米孔材料及其組裝材料在液體分離、鋰離子電池、3D打印醫用植入材料、高效長余暉發光等領域的新應用。迄今,在包括Science, Nat. Commun., Sci. Adv., Chem,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發表SCI檢索論文370余篇;獲授權專利30余項;出版著作7部。先后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負責人。分別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化學化工杰出女性獎,“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