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解說科研項目綜合自諾獎官網、生物學霸、科研大匠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預告, 10月3日至10月7日,202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將逐日公布獲獎人名單。
此外,2020年至2021年由于疫情未舉辦授獎儀式,此次諾獎委員會宣布補辦。因此,2020 和 2021 年諾獎得主將與 2022 年最新一屆得主共同參加12 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儀式和晚宴。期待今年的名單公布!
-
官宣:2022年諾獎公布時間確定!20-21-22三屆諾獎得主將同臺受獎!
在此之前,我們先看幾例曾經被頂級期刊拒稿的諾獎!
哈佛醫學院 William G.Kaelin、牛津大學 Peter J.Ratcliffe 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Gregg L.Semenza 由于在低氧感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而榮獲 201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當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官宣之時,誰會想到這一重要的工作曾被 Nature 雜志拒稿而被迫改投其他期刊。
27 年后 Ratcliffe 教授卻因此項研究加冕諾獎桂冠,未免讓人唏噓不已。
圖源:諾獎官網
時間追溯到?1992 年,牛津大學年輕的教授 Peter J. Ratcliffe 將自己研究長達 3 年之久的「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 Nature 期刊,卻遭到無情的拒稿,
審稿人認為遺傳機制上理解低氧反應還不夠,建議投稿人去找一個「a more specialized journal」。
諾獎得主 Peter J.Ratcliffe 近日爆出的 Nature 拒稿信,圖源:Ratcliffe Lab
當年 Peter J. Ratcliffe 教授被 Nature 拒稿文章,圖源:WoS
在被曝光的 Nature 拒稿信中,一共給出了兩位評審的意見。
評審 1 的意見是: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評審 1 表示「這項發現會引起該領域其他研究者的興趣。」,嗯,似乎聽起來還不錯…
而評審 2 的意見則相當「尖銳」了: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評審 2 則認為這個發現并沒有那么重大,根本「不配」在 Nature 上發表。
熟悉且扎心的感覺撲面而來有木有?!
二十幾年前的拒信和現在的拒信也差不多,建議也一模一樣…
所以我們和諾獎得主有什么共同點?
我們都收到了差不多的拒信呀,只不過大佬收到的是 Nature 的…
最終文章改投到?PNAS?上。
此后?Ratcliffe 教授繼續在 PNAS 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2],這兩篇論文正是今年諾獎的重要評選依據,Nature?也因當年的拒稿而錯失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光環。
但這絕非偶然,頂級期刊的拒稿理由和審稿機制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比如:
1) Hans A. Krebs 在 1937 年發現「檸檬酸循環」投稿給 Nature 雜志,Nature婉拒!
2)?因「開發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 Rosalyn S. Yalow,曾被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拒稿!
目前影響因子不高的JBC,也曾經是諾獎的熱門期刊!
你投的Cell、Nature、Science文章,其拒稿理由,有沒有熟悉的味道?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4/bd6589d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