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Si)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鋰離子電池(LIB)負極材料,但較差的循環穩定性阻礙了其實際應用,開發有利的Si納米材料有望提高其可循環性。在此,武漢大學汪的華教授、李威副研究員等人報道開發了一種可控的合成路線,通過在800 °C的熔融NaCl-CaCl2中將管狀埃洛石粘土電化學還原成不同的Si納米結構(Si納米管-SNT、Si納米線-SNW和Si納米顆粒-SNP)。研究表明,HCl蝕刻溫度和電解電位在控制電解產物的形態中起關鍵作用。當埃洛石粘土在80 °C下進行HCl蝕刻并在-1.45 V下電解時可還原成SNT,這伴隨著中間體從片狀向管狀結構的連續轉變;而在90 °C下進行HCl蝕刻后,由于HCl預處理后的高比表面積,埃洛石粘土可通過溶解和沉積機制在-1.40~ -1.60 V范圍內還原為SNW。在沒有HCl蝕刻的情況下直接電解時,由于其快速還原動力學,只能在更負的-1.60 V下形成SNP。與CVD方法相比,電解埃洛石粘土合成SNT具有原料便宜、工序短、無模板和催化劑的優點。圖1. SNW、SNP 和SNT的形成機制示意圖使用鋰金屬箔作為參比電極和對電極,作者在CR2016紐扣電池中測試了SNP、SNW和SNT的電化學性能。當作為LIB的負極材料時,SNT表現出比SNP和SNW更好的儲鋰性能。SNT電極在0.2 A g-1下100次循環后仍能保持2021 mAh g-1的容量,遠高于 SNW(1550 mAh g-1)和 SNP(911 mAh g-1)。甚至在1.0 A g-1下進行測試時,SNT電極在1000次循環后仍可保持1033 mAh g-1的高容量,對應于每循環0.047% 的低衰減率。SNT的高性能歸因于有利的中空結構可以提供更多的鋰存儲,納米管結構可以有效緩沖鋰化/脫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從而保證良好的結構耐久性。總之,這項工作為合成用于LIBs的不同形態硅納米材料提供了一種可控的方法,同時深入揭示了其形成機制。圖2. SNP、SNW和SNT電極的電化學性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Multi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d Silicon as a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CSNano 2022. DOI: 10.1021/acsnano.1c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