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拿出經費,放開手腳,一定有人能做出劃時代的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下午4:33 ? 未全平臺發布, 話題 ? 閱讀 7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培養應對未來挑戰的拔尖創新人才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 我國有豐富的科技人才資源和儲備,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人員規模穩居世界首位,但實際創新能力和真正改變世界的顛覆性科技成果較少。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培養應對未來挑戰的拔尖創新人才?在此提四點建議: 一是信任支持。要拿出一定經費,讓科學家放開手腳,選擇更冒險、更有挑戰的研究方向,一定有人能做出劃時代的研究。 二是重視青年。自然科學領域發明創造最佳時期是25歲到45歲,2000年以后諾獎得主取得獲獎成果平均年齡大約在41歲,這個年齡段是科研生涯中最富創造力的黃金時段。重視青年就是重視未來,希望早發現早支持有突出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給足機會、給足條件、給足待遇。 三是開放合作。從創新活動一般規律看,不同國家、地區、種族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能產生強烈思維碰撞,能帶來催生創新的獨特力量。大學應該成為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營造包容多元的文化環境,讓創新的火花持續迸發。 四是學科交叉。進入大科學時代,有組織科研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由之路,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成為共識。想真正實現實質性學科交叉,體制機制性突破是必需的,除科研組織方式變革外,跨學科人才培養也應跟上。如果在主學科上少學幾門課,用來學習跨學科課程,表面看似乎基礎不夠扎實,實際上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培養出具有“跨界”思維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4/d42e25aaa8/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北京博士夫妻:一作發表16篇論文,雙雙留校任教,本碩博均畢業于同校! 2023年10月23日 2020、2021、2023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 2023年10月14日 孫海珠/王紹磊/鄧明虓EnSM:球形鋅金屬生長機制助力超快沉積/剝離動力學 2023年10月7日 【漫畫】他們從全球招募10萬人,證明愛因斯坦錯了! 2023年11月16日 緊急!Nature Chemistry連發三文,這個問題關乎每個科研人! 2023年11月8日 名單公布!10所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