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紹鋰離子電池因其高比能密度、熱穩定性和長循環壽命而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電池技術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系統的電化學性能。從LiCoO2基鋰離子電池的商業化開始,層狀LiMO2氧化物一直是商用鋰離子電池的首選正極材料。經典層狀氧化物的氧化還原過程以過渡金屬為中心,過渡金屬的電子轉移伴也隨著M d軌道和O 2p軌道之間的再雜化。因此,受含鋰量和每個過渡金屬離子提取一個電子的限制,經典層狀氧化物的能量密度仍然有限。近年來,研究表明:隨著陰離子氧化還原過程的發現,其可大幅增加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為下一代正極新材料的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已經發現了幾種機制來解釋這些材料的過剩容量,包括未雜化的O 2p軌道的氧化形成局域電子-空穴對,O-O二聚反應以及O2析出等。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孟穎教授、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Anton Van der Ven教授、賓漢姆頓大學Louis F. J. Piper教授等人以成熟的3d金屬層狀氧化物為模型,首先討論了這些模型材料的晶體結構,以定義陰離子氧化還原發生的鍵合環境類型。然后,列舉并定義了過剩電子容量的可能起源,這些過剩電子容量被提出來用以解釋陰離子氧化還原及它與所觀察到的電化學的關系。接下來,總結了已記錄的伴隨陰離子氧化還原的結構轉變,并將其與不同氧化還原機制所暗示的動力學路徑與晶體結構變化聯系起來,重點關注缺陷的形成。最后,基于對電化學反應機理的基本理解,討論了諸如成分設計、表面保護和結構控制等工程策略,并對該領域的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以推動下一代、穩定的陰離子氧化還原儲能裝置的發展。相關工作以《Pushing the limit of 3d transition metal-based layered oxides that use both cation and anion redox for energy storage》為題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發表論文。圖文介紹
圖8. 樣品組成對富鋰正極中可逆和穩定的氧-氧化還原的影響通過總結總結了不同富鋰材料的幾個性能指標,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集中在一個狹窄的過渡金屬比率范圍內,為進一步的探索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然而,在已報道的富鋰NM和NMC材料的組成中,非常規陽離子氧化還原提供的初始電荷容量隨著Mn離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初始庫侖效率與陰離子氧化還原可逆性有關,隨著M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盡管如此,化學成分本身并不能決定正極的性能。對于給定的組分,不同研究之間的容量和庫侖效率差異很大,這可能是由于合成方法、顆粒形貌和原始材料的相純度不同。此外,測試設置的復雜性也使得文獻比較更加具有挑戰性。文獻信息Zhang, M., Kitchaev, D.A., Lebens-Higgins, Z. et al. Pushing the limit of 3d transition metal-based layered oxides that use both cation and anion redox for energy storage, Nat. Rev. Mater., 2022.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22-0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