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先進的Li-O2電池時,正極中的真實反應位點決定了其電池性能和催化劑設計。當第一層絕緣Li2O2固體在放電過程中沉積在電極基板上時,隨后的O2還原為Li2O2可能發生在電極|Li2O2或Li2O2|電解質界面處。該反應機理決定催化劑設計的策略,然而至今它仍然是未知的。在此,南京工業大學陳宇輝教授及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沈炎賓研究員等人使用旋轉環盤電極(RRDE)來沉積致密的Li2O2薄膜,并用16 O/ 18O同位素標記Li2O2產物。RRDE的高速旋轉將溶液路徑的影響降至最低,它電沉積了厚度約為7 nm的Li2O2薄膜,接近致密Li2O2薄膜的極限。此外,作者在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TOF-SIMS)研究應用了新的特征信號,其中Li216O2為m/z = 41.0191,Li218O2為m/z = 45.0391,基于此繪制Li2O2分布并探測放電過程中的真實反應位點。圖1. Li216O2和Li218O2 的TOF-SIMS光譜和深度分布研究表明,O2在電極|Li2O2界面(底部路徑)和Li2O2|電解質界面(頂部路徑)都被還原為Li2O2。當電極在16O2和18O2下放電時,在電極表面識別出 Li218O2|Li216O2|Li218O2 的夾層結構。電極|Li2O2界面是主要反應位點,占整個反應的75%。該過程需要O2通過Li2O2薄膜擴散到電極|Li2O2界面,因此,Li2O2薄膜的性能及其生長機制是決定電池性能的關鍵因素。不幸的是,這個過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值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Li2O2|電解質界面的反應也不容忽視。通過Li2O2層的電子傳輸,在Li2O2產物的上表面仍有一小部分O2被還原。這部分反應超出了普通催化劑所能達到的范圍,需要在未來的工作中進行更多的研究。圖2. 四個RRDE樣品的TOF-SIMS深度剖面及放電時的夾層結構True Reaction Sites on Discharge in Li-O2 Batte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2. DOI: 10.1021/jacs.1c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