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東盟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外籍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會長。兼任亞太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主席、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委兼主席高級顧問。獲得俄羅斯科學院名譽博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名譽博士、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名譽博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新加坡化學會會士等榮譽。
黃維院士自新加坡海外留學回國后,先后擔任復旦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院長、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和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目前任職福建師范大學。他是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柔性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主任,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
近幾年,國產期刊發展突飛猛進,一些列優異的國產期刊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黃維院士不僅和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了‘兄弟’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還和Science合作創辦了‘兄弟’期刊《Research》。這兩本期刊,黃維院士都是主編。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創辦于2016年,是南京工業大學與Springer Nature合作推出的 “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報道內容含柔性電子材料、器件、系統與集成等。《npj Flexible Electronics》影響因子為13,一區。
《Research》是2018年由中國科協和美國科學促進會共同創辦的定位為國際一流、高影響力、綜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對標《Science》和《Nature》。《Research》是《Science》自1880年創刊以來的第一本合作期刊,《Science》將為《Research》提供國際化的出版平臺和推廣服務。目前,《Research》也是一區,影響因子為11。
1. Nature:第一次實現絲網印刷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薄膜溶液制備方法很多,但是傳統的絲網印刷技術很少被用于制備鈣鈦礦薄膜,主要原因是受限于粘度低的鈣鈦礦油墨,用廉價高效的絲網印刷法制備鈣鈦礦薄膜仍然是一個挑戰。
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等人深耕離子液體多年,他們采用乙酸甲基銨離子液體(MAAc)制備出穩定且粘度可調鈣鈦礦油墨,實現了高質量的絲網印鈣鈦礦薄膜,相關成果以“Perovskite solar cells based on screen-printed thin films”為題發表在Nature上。這種方法可以在不同襯底上制備,也可以打印出不同團,打印速度可達20 cm s?1,油墨使用率接近100%。在環境空氣中使用這種制備方法,成功制備出了20.52%的最佳效率,同時在最大功率點下運行300小時后還能保持96.75%的初始效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346-0/figures/1
2. Nature Materials:出色的鈣鈦礦異質結生長與調控
構筑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異質結構極具挑戰和吸引力,2D-3D混合異質結具有理想的電荷和激子行為,在器件層面廣泛應用而備受關注。然而,均一的2D-3D 鈣鈦礦異質結構的制備仍存在很大的挑戰,因為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對制備條件的高度敏感性,通常會導致成分、晶體相和尺寸的不均勻性。
鑒于此,黃維院士、王琳和黃曉教授等人在Nature Materials 發表文章“Room-temperature epitaxial welding of 3D and 2D perovskites”,他們證明了一系列不同成分和晶相的2D-3D鈣鈦礦可以通過配體輔助焊接工藝在室溫下形成外延異質結構。以CsPbBr3/PEA2PbBr4異質結構為例,在外延界面上除了有效電荷和能量轉移外,還觀察到界面處的局域晶格應變,該應變延伸到二維鈣鈦礦的頂層,導致低溫下出現多個新的亞帶隙發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2-01311-4
3. Nature Communications:手性簇晶體策略實現單組分多彩圓偏振有機長余輝發光
多彩圓偏振發光材料在多級信息加密、三維立體顯示、生物標記物識別等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且發展迅速。然而,具有動態響應顏色變化的單組分多彩圓偏振發光仍然沒有合適的策略和方法。
鑒于此,黃維院士、陳潤鋒教授團隊在單組分多彩圓偏振有機長余輝發光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他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Single-component color-tunable circularly polarized organic afterglow through chiral clusterization”,他們提出一種將手性中心植入非共軛有機簇的方法,通過手性聚類獲得多色圓偏振有機余輝分子。由于有機簇的發射依賴于激發,在不同的激發波長下觀察到高效且顯著調諧的圓偏振有機余輝發射,從藍色到黃綠色,不對稱因子超過2.3 × 10?3,壽命長達587 ms。這種方法不僅為單組分分子體系中多色可調圓偏振有機余輝材料的實現提供了新的范式,而且為擴大長壽命室溫磷光和圓偏振發光材料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070-9
4. Nature Communications:聚合物磷光閃爍體
閃爍體可以吸收高能粒子或射線,然后將其轉化成低能可見光的發光材料,在輻射探測、X射線成像、放射治療和無損檢測方面有很大的潛力。一般閃爍體可分為無機閃爍體和有機閃爍體兩大類。無機閃爍體需引入高原子序數的金屬元素,生產成本高;相比之下,有機閃爍體具有原料成本低廉。然而,如何實現高效、柔性且可大面積制備的閃爍體仍然極具挑戰。
黃維院士、谷龍教授和安眾福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有機閃爍體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Organic phosphorescent scintillation from copolymers by X-ray irradiation”。他們引入溴原子不但改善了材料X射線的吸收能力,而且促進了材料三線態激子的產生,該類閃爍體材料的最高磷光效率可達51.4%,這種方法成功實現了高效、穩定、柔性和可大面積制備的聚合物磷光輻射發光,展示了它們在X射線成像中的潛在應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554-3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5/511f689c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