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上海教育評估研究
摘要:學術評價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系統性,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擾。長期以來,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因“五唯”困擾而飽受詬病,其不僅助長了學術研究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風,還在客觀上導致了大量學術泡沫的產生。自“破五唯”政策實施以來,雖然各大高校紛紛開啟了一系列學術變革活動,推出了諸如“學術代表作制”等種種新舉措,但從“破五唯”的政策精神看,諸多舉措仍然存在“治標不治本”的形式主義問題,陷入認識論方面的理解誤區。推進學術評價變革需要建立在尊重內外部矛盾以及相關規律的基礎之上。從“五唯”到“多維”的評價變革體現的是對不同學術研究邏輯與知識生產規律的尊重,也是對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科責任使命的尊重。
自《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頒布以來,學術界圍繞如何“破五唯”展開了很多研究,也有一些爭鳴,實踐界也紛紛啟動了“破五唯”的改革進程。從根本上看,學術評價具有高度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受到諸多內外部變量的綜合影響。不同領域和學科之間缺乏一致或公認的評價標準,即便在同一學科之內,知識也越來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1]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學術評價生態系統面臨著多種內外部矛盾。“破五唯”的本質是學術評價生態系統的解構和重構,[2]不僅需要關注“破”的問題,更需要關注“立”的問題。但從相關文獻來看,已有研究更多將關注點放在如何“破”,側重于對既有教師學術評價機制的批判,但對于“破五唯”之后如何“立”的問題卻不夠重視。在新時代“破五唯”的背景下,如何重構基于評價方式轉型變革的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新生態不僅關涉研究者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更會深刻影響未來的知識生產創新變革。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5/53454c6b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