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6電池不僅具有高的理論能量密度(3922 Wh/kg),同時為難降解的惰性溫室氣體SF6提供了一條溫和高效的轉化途徑,因而在近年來開始備受關注。然而,還原過程因其緩慢的動力學而受到阻礙。
在此,廈門大學楊勇教授等人首次報道了將酞菁鈷(CoPc)作為一種還原催化劑應用于Li-SF6電池,以提高反應動力學。其中,CoPc分子高度分散在碳基底中作為氣體電極,CV測試和紫外可見光譜(UV-vis)結果表明Co(II)Pc會在放電開始時被還原為溶解的[Co(I)Pc] – 物種,從而以更高的電位 (≈2.85 V) 催化SF6還原。
由于溶解的[Co(I)Pc]– 和鋰負極之間的反應,放電期間催化活性降低,這可以通過對鋰金屬進行氟代碳酸亞乙酯(FEC)處理來抑制。

圖1. CoPc的分子結構及表征
通過使用高度多孔的氮摻雜碳納米籠作為碳基底,Li-SF6電池在5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可以獲得2.82 V的放電電壓,并在0.1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達到25 mAh cm-2的高面積容量,遠遠優于先前報道的性能。
這項工作證明了在環境條件下使用非貴金屬催化劑促進Li-SF6化學反應的可能性,為鋰電池中SF6的高效轉化開辟了新的路徑。

圖2. Li-SF6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Enhancing the Reduction Kinetics of Li-SF6 Batteries by Dispersed Cobalt Phthalocyanines on Porous Carbon, Small 2021. DOI:10.1002/smll.202103778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5/720580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