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學術圈問題很多,也不分國籍,希望年輕一代守住底線 2023年10月15日 下午6:40 ? 話題 ? 閱讀 45 來源丨微博、Retraction、騰訊網 對于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學術誠信尤其重要。 前段時間,饒毅教授和裴鋼院士之間有關學術方面的爭議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在此之前科技部發布的關于5名專家學者的涉嫌學術不端的調查結果也引起了廣泛熱議。 別問,問就是圖片誤用警告。 饒毅 眾多的表象背后,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學術誠信該如何維護? 顏寧: 學術圈問題很多,也不分國籍,希望年輕一代守住底線 顏寧,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曾經在清華大學任職了近10年時間。她算是同齡人中科研學術領域的佼佼者。曾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結束博士后研究回國發展時,便直接擔任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教授職務,以30歲的年紀成為清華大學當時最年輕的教授。 對于顏寧而言,最大的轉折點之一發生在2017年,當年對她而言有兩件大事。一是參加中科院院士增選落選,二是出走美國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雖然顏寧本人表示這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大家依然習慣性地將兩者給聯系到一起,認為是國內的科研學術風氣、氛圍讓她選擇了離去。 到美國之后,顏寧的科研學術發展道路越走越廣,也在眾多頂尖雜志發布了多篇高質量論文,專業領域內名氣逐步上升。同時還于2019年擔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就在饒毅教授與裴鋼院士就學術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的同時,顏寧教授也發表了自己對學術圈問題的一些看法。 1月28日顏寧在微博發文:我一直在琢磨學術圈到底有沒有自凈功能? (圖源:顏寧微博,ID:nyouyou) 原文: 我一直在琢磨學術圈到底有沒有自凈功能?從比較超脫的角度、很長的時間維度而言是有的,那就是假的錯的濫竽充數的工作早晚會被淘汰掉,所以我總是用【大浪淘沙】來形容科研成果,真正能記入科學史的工作畢竟鳳毛麟角。 對于個體科技工作者而言,如果追求的是自己的工作能被記入科學史,或者能夠轉化造福人類,那必然是不屑于造假或蠅營狗茍的;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也肯定是實打實的成果才匯聚成真正的科技實力。 在任何環境下,都會有人堅守底線,這個我毫不懷疑。但是,風氣越好,真正熱愛科研、有實力的人獲得的資助才會更多,實打實的進展才會更多,作為一個國家整體的科技實力才會更強。 道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道理,但是事在人為。 我給那些有追求的年輕人的求職建議就是:要一大筆啟動經費,保證你至少前幾年哪怕不在外面申請經費也能奠定基礎強勢崛起,最好強到別人沒法打壓住你。 回頭想想,我真是很感激在清華那十年,也很幸運活在象牙塔里。 其實顏寧在2020年8月份,就曾發微博談論過對學術圈一些問題的看法。同日(1月28日),顏寧又轉出了自己的這條微博。 顏寧教授表示,學術圈存在的問題很多,而且不分國籍。說明很多國家的學術圈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而談到對學術圈最擔心的事,顏寧教授倒不是很擔心一些比較明顯的數據造假問題,反而更擔心一些潛移默化的不良風氣。比如為了申請經費、頭銜,而不避嫌地打招呼。將人情社會演繹得淋漓盡致。 而在培養學生時,顏寧教授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講:要靠實力,大道直行,強勢崛起,不要想任何歪門邪道。雖然對學生如此嚴格的要求,但還是有一件事讓顏寧教授倍感意外。 雖然她的學生沒有主動聯系評委,然而卻有評委主動聯系了她的學生。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名擔任評委的專家,曾經因為學術造假問題調換了單位,最終搖身一變成了大項目的評委,想想都有些諷刺啊。 顏寧教授希望年輕一代的科研學術從業者能守住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些感受 在顏寧的微博下,也有網友有感而發。 網友回復:這個圈子很艱難……特別不容易 顏寧也在下方親自回復:還是感謝某位以一己之力給幾十個年輕PI撐起一把保護傘的大佬。 也有網友好奇:想知道圖片誤用算不算學術作假 其實,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治理,以及學術圈風氣的清理,國內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求。不過往好的方面看,至少近些年國家方面以及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此事,雖然說不能保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確實能讓部分人變得收斂。 尤其是破除了“唯論文論”、“唯頭銜論”的評價機制之后,大家對于論文發表的熱情也沒那么高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是否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意義。而這就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其實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當某些地方存在利益之后,就容易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相應的監管要跟得上。 從長遠來看,筆者還是比較看好國內的科研發展的,只是需要一些時間,讓時間來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讓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學識的人才涌現出來,將那些沽名釣譽之輩給淘汰出局。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5/a11077f8ee/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四非”高校半個多月發3篇CNS!兩名碩士生一作發Science 2023年11月3日 未來諾獎或出自他們!16位華人學者獲美國斯隆研究獎 2023年11月7日 29歲破格提教授、31歲成院長!他說:我的導師是手把手教我做實驗的,我也這樣教我的學生! 2023年10月23日 關注:國自然基金立項名單或將不再公開!資助類別查詢功能已被全部取消 2023年11月6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基礎研究艱巨而神圣,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 2023年11月15日 施一公:為國家做事,人生選擇從未后悔 2023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