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倫敦大學學院AFM:用于超級電容器電極的生物質衍生碳 2023年10月15日 上午12:19 ? 頭條, 百家, 頂刊 ? 閱讀 4 開發具有高質量負載和高效電子/離子傳輸的柔性電極具有重要意義,但創新適用于高能密度應用的電極結構仍具有挑戰。 基于此,華南理工大學王小慧教授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何冠杰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通過犧牲模板法在界面工程纖維素織物中原位形成了木質素磺酸鹽衍生的N/S共摻雜石墨碳(NS-(DA)n-Cell)。 實驗和理論計算都表明,形成的石榴狀結構具有連續的導電途徑和多孔特性,允許在整個結構充分傳輸離子/電子。所獲得的柔性電極可提供6534 mF cm-2(335.1 F g-1)的顯著集成電容,并且在工業適用的負載量為19.5 mg cm-2時具有優越的穩定性。 為了揭示NS-(DA)n-Cell陽極顯著電化學性能的潛在機理,進行了理論計算。這種多孔結構為電解質離子在電極中擴散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導致沿電極深度方向出現低濃度梯度。相反,沒有界面改性的電極層排列密集,導致電解質離子擴散速率較慢,電解質離子僅積聚在電極表面。 通過水接觸角測量,電解液滴與NS-(DA)n-Cell電極接觸時被迅速吸收,通過雜原子摻雜表面化學提高電解質的親和力和潤濕性,進一步加速了電解質離子的傳輸。因此,這種獨特的具有超親水性表面的多孔石榴狀結構可以保證在高質量負載下足夠的電解質離子傳輸。 電荷密度差分圖表明,電荷聚集在N、S摻雜原子周圍。態密度圖表明,與未摻雜石墨碳相比,N/S共摻雜石墨碳的費米能級直接移動到導帶,有利于提高電子電導率。 H+在未摻雜石墨碳表面的吸附能為1.42 eV,N、S共摻雜后,H+在N/S共摻雜石墨碳的S和N位點的吸附能分別為0.60和-1.39 eV,表明H+的吸附能力顯著提高。 N、S共摻雜通過獨特的多孔石榴狀結構保證了足夠的離子傳輸能力,提高了電導率并增強了H+吸附能力,有助于NS-(DA)n-Cell陽極表現出顯著的電化學性能。 Interface Engineering of Biomass-Derived Carbon used as Ultrahigh-Energy-Density and Practical Mass-Loading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Adv. Funct. Mater., 2022, DOI: 10.1002/adfm.20221207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2078.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5/a794fb4f30/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郭再萍教授Small綜述: 用于高性能鋅離子電池的電解液工程 2023年10月15日 康奈爾大學尤峰崎教授CEJ綜述: 深度學習輔助逆向分子設計 2022年6月21日 ?EES: 水平鎂沉積和抑制表面鈍化實現高性能鎂金屬電池 2024年1月25日 清華大學段昊泓團隊,最新Angew! 2024年6月6日 催化頂刊集錦:Nat. Commun.、Angew.、Nano Letters、AFM、ACS Nano等最新成果! 2022年9月12日 潘建偉院士團隊,再發Nature! 202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