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領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并不是所有發Nature的科研都是好科研。1991年的Nature1,各位看官是不是都沒出生?下面帶你看下30年前大佬的思路:模仿光合作用——制造染料敏化電池。雖然這篇Nature被引用3.2萬次,但其實挺‘坑’的,常聽到的靈魂發問——這東西有什么用?
這篇Nature非常簡潔,沒有SI,只有2個作者。在領域內,大家只記得下面這位Michael Gr?tzel教授,文章第一作者早已被遺忘在歷史長河里。現在的科研越來越復雜,內容越來越多,SI比正文長多了,當年紙貴。
Michael Gr?tzel教授引入納米TiO2這神奇的材料引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提高了比表面積,增加電子的收集能力。電池是原理圖如下,簡潔不花哨,當時效率超過7%。染料敏化電池也被叫做‘Gr?tzel電池’,開創性意義很大。
下面這個納米TiO2實實在在火了30年,現在的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是基于TiO2!只能說,神來之筆,很經典,很傳奇!比較有意思的是,30年前的Nature是在圖注里寫實驗方法,怪不得連SI都省了。
在Web of Science搜染料敏化電池,可以得到以下統計圖:
數據來源:web of science,搜索內容‘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興起:1997-2014年。1991年的Nature之后,科研領域很多人開始研究染料敏化電池,因為電池制備極其簡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包括論文。每篇文章背后都是風華正茂的少年的青春,多少科研工作者再發Nature/Science,因此功成名就。但在2014年該領域論文發表速度達到了頂峰,此時很大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轉行做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衰退:2014-2020年。其中有一部分人是真的熱愛這個領域,還有一部分或許是課題的需要還在堅守這個領域。目前來看,染料敏化電池沒有一絲‘復活’的跡象,效率停滯不前的原因也比較簡單,它的載流子擴散長度太短,這是結構性問題,鈣鈦礦結構非常適合載流子傳輸,2014-2020年是鈣鈦礦電池的爆發期。
30年后回頭看,1991年的Nature看似開辟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方向,卻像是一個‘天坑’,沒能實現期望的產業化,倒在了死亡之谷。
一個科研產品的產業化一般要經歷下面四個步驟:科學發現→技術形成→應用轉化→產品化。
30年時間,染料敏化電池同時倒在了‘技術形成‘和’應用轉化‘的過程。染料敏化電池的效率最終停滯在了13%左右,效率無法和晶硅電池相比;國內外很多公司和機構都做了應用轉化的嘗試,最終都打了水漂。如下面的百度百科截圖,每一條都是科研工作者的心酸類史。
科研是允許犯錯和嘗試的,東邊不亮西邊亮,染料敏化看似倒下了,但鈣鈦礦電池站在染料敏化的肩膀上(方法/表征/傳輸材料),完成了一場漂亮的科研接力。鈣鈦礦電池用10年的時間把效率從3.8%提高到了25.5%,最終鈣鈦礦電池如果能成功商業化,希望大家能記得30年前的Nature。
1. O’regan, B.; Gr?tzel, M. J. n., A low-cost,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 based on dye-sensitized colloidal TiO 2 films. 1991, 353 (6346), 737-740.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6/1afcaeb4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