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產生高價值燃料或化學物質,能夠抑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長。對于用于CO2RR的具有獨特的表面和界面性能的納米氧化物衍生銅催化劑,由于結構和組成的變化和變化的復雜性,其基本機制仍存在爭議。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董帆團隊制備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體面的原位重建Cu2O微粒,以探究其對CH4形成的選擇性方面的影響。
實驗結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對于CH4形成的選擇性起著關鍵作用的是Cu2O/Cu界面,而不是原位重建的Cu2O微粒的初始晶面。
在CO2RR的過程中,*CO質子化生成*CHO是CO2轉化為CH4的決速步(RLS),它還與通過C-C偶聯途徑形成C2產物和析氫反應(HER)產生競爭。進一步的計算結果表明,*CO是通過Cu2O和Cu之間的橋構型質子化形成的,而與Cu2O微粒的初始晶面無關。
此外,*CHO在不同重構Cu2O表面上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ΔG*CHO)均接近ΔG*OCCOH甚至更負,說明所有Cu2O催化劑的CH4產量均優于C2H2。
最重要的是,由于同時抑制C2H2和H2的生成,t-Cu2O催化劑上的甲烷法拉第效率最高(FE=71%)。本研究結果為了解氧化物衍生銅催化劑的內在催化位點提供了新見解,并為通過界面工程調節CO2RR的產物選擇性提供了思路。
Crystal Plane is Not The Key Factor for CO2-To-Methane Electrosynthesis on Reconstructed Cu2O Micr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DOI: 10.1002/anie.202114080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6/22cfd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