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你有沒有被“頂尖學者回國”的新聞刷屏?據報道,全球頂級AI學者、原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終身教授沈春華,本月全職回國加入浙江大學!沈春華教授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熟知的全球領軍人物,據統計,沈教授是過去10年間澳洲在AI領域頂會發表論文數量排名第二的學者!
沈春華,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擁有南京大學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碩士學位。于2005年在阿德萊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4~2021年之間擔任阿德萊德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離職之前,他同時擔任澳大利亞機器人視覺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Robotic Vision)的項目主任(Project Leader)和阿德萊德大學機器學習實驗室主任。有媒體稱,沈春華“以一己之力將學科拉至全球第四”,其科研成果和產出是阿德萊德大學下屬的澳大利亞機器學習研究院能在CSRanking上排名世界第4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春華教授曾于2020年榮獲澳大利亞終身成就獎,是工程與計算機類獎項的5名獲選人之一。據Google Scholar數據,沈教授論文總被引達34000余次,個人h指數92,代表作包括2017年的RefineNet、2019年的FCOS、2020年的SOLO等。個人主頁:https://cshen.github.io/index.html
說起回國這件事,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科研圈也掀起了一股“回國熱”,越來越多的頂尖華人學者放棄海外教職回歸祖國。小編在此列舉2021年來全職回國的頂尖學者,并對其進行簡單介紹,以供大家參考!
1
陳杲,1994年出生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2008年入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師從微分幾何界最高獎韋布倫獎得主陳秀雄教授,并與其合作解決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問題;2017年獲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爵士等推薦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師從菲爾茲獎得主文卡特什教授。2019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21年,回國加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2021年10月14日,因“創造了新的工具,解決了復幾何領域的重要猜想”而榮獲2021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27歲的陳杲也是歷屆青橙獎年紀最小的獲獎人。
個人主頁:http://staff.ustc.edu.cn/~chengao1/
2
劉一峰,男,教授。1985年出生,2007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201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師(2012~2015),美國西北大學助理教授(2015~2018),耶魯大學副教授和教授(2018~2021)。2021年6月1日,回國加盟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成為該研究院第四位永久成員。劉一峰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代數數論、自守形式和代數幾何。2017年,他獲得美國斯隆研究獎,2018年獲得拉馬努獎。
個人主頁:https://sites.google.com/view/liuyifeng/home
3
趙志榮,現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城市發展與管理系教授。于同濟大學獲得城市規劃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美國喬治亞大學獲得公共管理博士學位。曾任教于美國東密歇根大學政治系。加盟浙江大學之前,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漢弗瑞公共事務學院任職公共和非盈利組織管理的格羅斯家族講席教授(Gross Family Professor of Public & Nonprofit Management)和公共政策碩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項目主任。
趙教授積極活躍于國際公共管理和公共財政學界。他是中國留美公共管理學會(CAAPA)的創始成員之一,并于2015-2016期間擔任會長。2018-2020年,擔任美國公共管理學會(ASPA)中國公共管理分會(SCPA)的會長。2018年,當選為美國公共管理學會(ASPA)全國理事會的理事。從2019年開始,擔任國際公共管理院校協會(NASPAA)的認證委員會委員。2020年,當選為美國預算和財務管理學會(ABFM)的候任副會長,計劃于2022年擔任ABFM年會主席,在2023年擔任ABFM會長。
個人主頁:https://person.zju.edu.cn/0819150
4
姜漢卿,1975年生于河北武邑,1996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博士學位。2001~200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被聘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助理教授,2011年晉升副教授,2016年晉升為正教授。2021年6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工學院,任機械工程講席教授。姜漢卿教授是固體力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2016年當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會士(ASME Fellow),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2021)、美國科學基金委職業成就獎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2009)獲得者。在Science、Science/Nature各子刊、PNAS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SCI引用逾16000次,h指數 62(Google Scholar);獲批美國及其他國家發明專利36項。
個人主頁:
https://www.westlake.edu.cn/academics/School_of_Engineering/About/Faculty/202106/t20210619_10892.shtml
5
帥克,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尖學者。本科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和博士均畢業于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隨后進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師從James E. Darnell教授進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帥克教授入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并于2004年成為UCLA終身正教授,2021年7月全職加盟南京大學現代生物研究院任終身正教授、博導。帥克教授是著名的JAK-STAT 信號傳導通路主要發現人、PIAS(Protein Inhibitor of Activated STAT)家族蛋白的發現者、全球細胞信號傳導以及新型藥物研發領域的頂級學者,長期以來擔任美國NlH、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多個國家科研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眾多著名期刊編委和審稿人以及多家美國藥企的理事會委員。
6
侴術雷,本碩畢業于南開大學,師從陳軍院士;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師從竇士學院士。侴術雷博士自2020年1月起擔任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正教授,長期致力于電化學儲能電池相關電極材料的研究,發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等論文270余篇,文章引用次數超過22000次,h指數80(Google Scholar),鈉離子電池領域澳大利亞學術排名第一,2018-2020年連續3年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申請和授權國際國內專利20余項,承擔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署(ARENA)重大項目7項,2014年獲得澳大利亞年輕科學家獎;曾擔任2015年新一代電池青年科學家國際研討會組委會共同主席、2015年第二屆先進電池正負極材料國際論壇會議主席、2016年下一代電池國際研討會執行主席,參與制訂和審定鈉離子電池的行業標準,是國際鈉離子電池領域業界公認的青年頂尖人才。2021年7月1日,侴術雷教授全職加盟溫州大學任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
7
黃嘉興,2000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大化學物理專業,2004年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化學博士學位。2004~200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獎資助從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出任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并取得終身教授資格, 2017年晉升為正教授。2021年8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受聘材料科學講席教授。黃嘉興教授曾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青年學者獎(NSF CAREER AWARD),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古根海姆獎(Guggenheim Fellow),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Fellow,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以及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美國真空學會,國際氣溶膠研究聯合會等多項重要獎項的認可。他連續多年被列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也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和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的創刊主編。黃教授研究方向和領域包括新型碳材料的基礎物理化學特性及相關的溶液和固相加工性、新型塊體納米結構材料、功能涂料和保護涂層及與公共衛生和個人護理相關的材料研發等。黃教授發表論文總引用次數達36000余次,h指數83(Google Scholar)。
個人主頁:https://www.jxhuang-lab.com/
8
程建軍,1993年獲南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作為資深科學家在Insert Therapeutics工作至2004年,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至2005年,同年就職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1年晉升為終身副教授,2015 年晉升為該系終身正教授并獲得伊利諾伊大學杰出晉升教授獎,2016年晉升為Hans Thurnauer講席教授。2021年8月加盟西湖大學,任工學院院長和材料科學與工程講席教授。
程建軍教授是英國皇家化學會生物材料科學期刊的主編,同時也是中美納米藥物及生物納米技術學會(CASNN)的共同創始人,執委(2015-至今)和主席(2019~2021)。他是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會士,美國化學會高分子化學會士。課題組共發表過文章 200余篇, 擁有已獲批 40余項美國或國際專利。獲得的榮譽包括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青年學者獎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創新獎及多次伊利諾伊大學優秀教學獎。研究領域包括高分子化學,多肽,納米材料和納米藥物、藥物輸送、癌癥靶向技術。
個人主頁:https://www.cheng-lab.com/
9
鮑惠銘: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南京大學
鮑惠銘,1986年于北京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1998年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地球化學博士學位,1998~2001年于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和Charles L. Jones教授。2011年當選為美國AAAS會士(Fellow),并榮獲美國環保總署2011年“年度科學技術成就獎”。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維度穩定同位素體系在地球化學、地球早期歷史(尤其是生物圈、水圈、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以第一作者發表Nature論文4篇、Science論文2篇,并在多個權威SCI雜志上發表特邀領域綜述,論文的單篇SCI引用次數最高達1200多次。近幾年受邀在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中科院、哈佛大學等多地做特邀講座,并多次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秋季大會、Goldschmidt大會作邀請報告和主題報告。2021年正式加入南京大學全職工作,創建國際同位素效用研究中心(ICIER)并擔任中心負責人。
個人主頁:https://www.icier-nju.org/Huiming-Bao/
10
張鑫,200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04年獲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碩士學位,導師為韓克利研究員;2010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博士學位,導師為Shu-ou Shan教授,隨后進入美國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導師為Jeffery W. Kelly教授。2015年,獲聘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化學系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2020年晉升長聘副教授、Paul Berg Early Career講席教授。2021年入職西湖大學,受聘化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授。年僅43歲的張鑫,是迄今為止西湖大學聘任的最年輕的終身正教授之一。
張鑫教授目前擔任Aggregate和 ACS Bio & Med Chem Au顧問編委,并獲得多個獎項,包括 2018年美國斯隆研究獎,2018年美國研究基金會Scialog研究獎、2019年皮尤生物醫學獎,2019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獎,2020年美國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中美華人化學-化學生物學教授協會杰出青年教授獎,202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Kavli Fellow。除科研工作之外,張鑫教授積極領導和參與教學實踐與創新,在賓州州立大學講授了4門本科生和1門研究生課程(選課學生超過1000人),獲得2021年賓州州立大學Priestley杰出化學教學獎。
個人主頁:https://xinzhang.lab.westlake.edu.cn
本文整理自各高校官網、網絡,如有數據不符,請指正。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6/59f386e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