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學術圈圖片造假有多么嚴重?研究表明,多達五分之一的已發表生命科學論文至少包含一張經過數字化修改的圖片。研究人員可能會出于相對“無害”的原因進行調整——例如,通過增加對比度或色彩平衡來更清晰地顯示關鍵點。但他們也可以使用圖像編輯工具來創建完全虛假的結果,比如通過將條帶裁剪和粘貼到不同位置來更改電泳凝膠或蛋白質印跡的照片,或者可以對顯微鏡圖像進行修圖以去除特定類型的細胞等。
在這一背景下,甚至催生出了專業的打假人士,Elisabeth Bik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的她已是大名鼎鼎。Bik是一位來自荷蘭的微生物學家,大約20年前移居美國,是廣受贊譽的復制圖像“超級觀察者”。在一個典型的日子里,她會用眼睛掃描數十篇生物醫學論文,尋找圖像被重復使用并報告為不同實驗結果的實例,或者圖像的一部分被克隆、翻轉、移動或旋轉以創建“新”數據。
Elisabeth Bik,圖片來源: Nature
當然,圖片打假僅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近日,據Nature報道,包括大家熟知的Elsevier、Wiley、Springer Nature、ACS、JAMA、EMBO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Taylor & Francis以及洛克菲勒大學出版社在內的八家全球著名出版商已經聯合起來解決科學論文中日益嚴重的圖像處理問題。他們發布了聯合指南,指導期刊編輯如何發現和處理可疑圖像或數據。編輯人員可以使用它來標記可疑內容,以及詳細分步說明了有關如何處理篡改圖像。
對此,Elisabeth Bik對這項指南表示歡迎,但表示它們已經過時了。“他們不能阻止學術不端行為,但會在提交階段和出版后提供更嚴格的審查,”Bik說。
新指南于9月1日在預印本服務器OSF上發布,提供了有關如何管理特定場景的更多詳細信息,例如,如果作者沒有對編輯的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出版商表示,它應該作為出版前篩選過程的一部分,或解決有關已發表文章的問題。
該指南列出了三類級別的圖片問題,從第一類級別(論文中的某些圖片被更改或以不影響研究結論的方式“美化”)到第三類級別(嚴重的圖像篡改,有明確的混淆或捏造證據以及誤導意圖),每個級別的問題都有一個示例和操作指引供編輯人員參考。
第一級:包括復制圖片的一部分或合并來自不同實驗的數據,且沒有證據表明是有意誤導。源數據很容易獲得并解釋,偏差對數據或得出的結論的可靠性沒有影響。
處理建議:如果此類情況在出版前發現,編輯應要求作者提供解釋和來源數據。該指南稱,如果回應令人滿意,編輯可以接受修改后的圖片,而無需向研究人員的機構報告。出版后發現,如果對已發表論文的解釋沒有受到重大影響,編輯可能會決定不需要更正。
第二級:重要數據“美化”或未聲明的圖像/數據操作,破壞客觀數據呈現,與公認的學術實踐不一致,并改變研究論文中關鍵數據的科學結論。未經正式進一步調查,不能排除故意誤導意圖。
處理建議:根據作者的解釋、經過驗證的源數據的可用性,可能允許進行修訂。將通知所有共同作者,通訊作者機構也可能會收到通知,機構調查的結果可能會被視為編輯過程的一部分,調查相關的非機密通信將包含在審稿文件中。如果圖片會破壞論文的中心結論,編輯人員可能會在仔細考慮后決定對論文撤稿。
第三級:包括選擇性報告或裁剪圖片、修改原始數據以及錯誤標記或復制部分圖片在內的嚴重圖片篡改,有明確的混淆或捏造證據,并有誤導的意圖,通常在多個圖像/數據面板中,缺乏引人注目的、經過驗證的源數據。
處理建議: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解釋或源數據,編輯應該拒絕稿件并通知作者的機構。如果相同的可疑數據或圖片隨后在另一期刊上發表,編輯應通知該期刊。如果作者沒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或源數據,在發表后曝光的論文應被撤稿。
Bik表示,與現有指南相比,這些建議提供了更具體的指導。“建議期刊可以自行采取行動,即使他們與作者單位調查結論不同,這一點非常有幫助,”她說。“很多時候,研究單位會得出結論認為沒有發現不當行為,即使是在清晰的PS 圖像的情況下,也許是因為尷尬或利益沖突。”
德國海德堡FEBS出版社的圖像完整性分析師Jana Christopher表示,指南的效果將取決于有多少期刊承諾遵守這些指南。她警告說,遵守這些建議需要時間、毅力和奉獻精神。“找出問題的根源,尤其是在出版幾年后,是出了名的困難”她說。
1.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2610-7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6/f6f57cf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