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陽能從海水中生產氫氣,這是對可再生能源轉換的具有前景的方法。然而,對于高效光電化學(PEC)海水分解系統,設計穩定的光電極和獲得高而穩定的光電流,以及防止海水中半導體的腐蝕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近日,內蒙古大學王蕾、蘇毅國等采用表面雙摻雜工程構建了一種具有MoO3層保護的BiVO4(MoB/BVO),以用作天然海水光電解的PEC電極。研究人員采用陰極恒電位極化法形成了具有混合Mo6+/Mo5+氧化態的缺陷MoO3(MoO3-x),同時在BiVO4表面摻雜Mo和B,這有利于提高表面電導率。另外,MoO3-x的高功函數(6.6 eV)和空穴傳輸特性導致PEC海水系統的太陽能轉換效率較為穩定。而未經極化改性的催化劑,摻雜的Mo和B提供了一種鈍化劑,可減少表面電荷復合,促進海水快速分解。在AM 1.5 G輻照下,在1.23 VRHE下,MoB/BiVO4光陽極在模擬海水和天然海水系統中表現出類似的光電流密度值(4.30 mA cm-2)。值得注意的是,在光照下MoB/BiVO4能夠在天然海水中持續運行超過70小時。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與在MoB/BVO和BVO上產生O2相比,Cl2的析出是一個有利的過程。另外,Mo摻雜對Bi的親氧性有輕微的改變,而B摻雜后,大大削弱了Bi的親氧性,使吸附過強的Cl向火山峰移動,即MoB/BVO具有更好的CER性能。Ultrast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Seawater-based Photoelectrolysis System for Solar Hydrogen Gener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DOI: 10.1016/j.apcatb.2021.12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