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的溶劑化結構在決定電解液的物理化學性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迄今為止,不同電解液溶劑的溶劑化能力仍沒有明確的定義,甚至優先參與溶劑化結構的溶劑也仍存在爭議。圖1.?不同溶劑的介電常數、施主數和最小靜電電勢武漢大學曹余良、方永進等通過實驗表征和計算,全面探討了Li+的溶劑化能力和溶劑化過程。具體而言,作者揭示了溶劑的溶劑化能力代表了Li+與溶劑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而溶劑化結構則是Li+-溶劑和Li+-陰離子之間相互作用競爭的結果。這項工作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T-IR)比較純溶劑和混合溶劑電解液中參與溶劑化結構的溶劑分子比例,發現溶劑的溶劑化力順序為(PC < DEC < DMF)。圖2.?單溶劑和混合溶劑電解液中的配位分析密度函數理論(DFT)計算進一步有效地說明了鋰離子、陰離子和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作者還發現,在大多數電解液體系中,陰離子傾向于通過Li+-陰離子(離子-離子)相互作用進入溶劑化鞘,而溶劑的屏蔽效應會削弱這種作用。這項研究解決了對溶劑的溶劑化能力和溶劑化過程的不同理解,為指導先進鋰離子電池多功能電解液的設計提供了基本原理。圖3. 溶劑對陰離子參與溶劑化結構的影響Correlating the Solvating Power of Solvents with the Strength of Ion-Dipole Interaction in Electrolyt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