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成果介紹

燒結是指在多相催化劑中細小分散金屬組分在高溫下發(fā)生團聚,這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也是導致多相催化劑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從熱力學角度看,納米金屬團簇的表面自由能隨著顆粒尺寸的減小而顯著增大,這是由于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在整個顆粒中的比例增大所致。因此,抑制熱誘導燒結,形成具有獨特結構和電子性能的高溫穩(wěn)定、精細分散的金屬中心是多相催化的永恒目標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劉晰、北京大學馬丁、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José A. Rodriguez等人在γ-Mo2N上負載4 nm Ni納米顆粒,在還原熱處理下能夠轉化為不飽和配位的筏狀Ni團簇。DFT計算和AIMD模擬結果表明,在Ni和γ-Mo2N的強相互作用下,金屬Ni粒子能夠自發(fā)地分散在還原γ-Mo2N表面上。而在模擬中,NiO顆粒和表面含氧端基的γ-Mo2N載體上的Ni均不能發(fā)生逆向燒結。通過XAFS、近常壓AP-XPS和ESE/STEM的原位表征,成功地監(jiān)測和確認了再分散過程。Ni納米粒子自發(fā)分散、形成筏式團簇,也調(diào)節(jié)了Ni物種的電子性質(zhì),賦予Ni/γ-Mo2N對CO的特殊選擇性和在高溫反應中優(yōu)異的催化穩(wěn)定性。相關工作以《Reversing sintering effect of Ni particles on γ-Mo2N via strong metal support interaction》為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論文。

圖文介紹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1. 在AIMD模擬中,不同載體上Ni NPs在590℃時的結構演化
利用AIMD模擬方法研究了熱擾動作用下γ-Mo2N載體上Ni納米顆粒的結構演化。溫度因子設定為590℃,與傳統(tǒng)M/γ-Mo2N(C)催化劑常用的活化溫度一致。由于Ni與γ-Mo2N載體的強結合,觀察到Ni粒子的三維結構瞬間坍塌。在10 ps內(nèi),Ni原子在γ-Mo2N上擴散、形成筏狀單層Ni團簇。當模擬時間延長到30 ps時,筏狀團簇的結構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
相比之下,當?shù)f表面被氧覆蓋時,NiO物種無法擴散、形成不飽和配位物種中,Ni19O19/γ-Mo2N(111)從初始結構到30 ps的相對界面面積保持~1,表明鎳和氮化鉬之間的強相互作用需要保證兩種材料都處于還原態(tài)。同時,在Ni/CeO2體系上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潤濕現(xiàn)象,只是出現(xiàn)了從立方到半球形顆粒的小形狀重構。Ni19/CeO2(111)界面面積略有增加,波動范圍在1.5左右。從圖1e可以看出,Ni在γ-Mo2N上再分散過程的相對能量變化為~-9.0 eV。相比之下,Ni/CeO2模型中重構過程的ΔE要小得多。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2. Ni-4nm/γ-Mo2N催化劑的電鏡圖像
為了驗證AIMD結果的理論預測,制備了由預合成的納米Ni顆粒(4 nm)和γ-Mo2N組成的模型催化劑。Ni在γ-Mo2N載體上的載量控制在~2 wt%,合成的Ni NPs的TEM圖像顯示,平均尺寸約為4.0 nm,尺寸分布窄,呈球形(圖2a),但Ni NPs沉積在γ-Mo2N載體上后部分被氧化。從2%Ni-4 nm/γ-Mo2N催化劑的STEM和元素映射圖像可以看出, Ni負載在γ-Mo2N表面,并保持原有的尺寸和形狀。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3. Ni-4nm/γ-Mo2N催化劑在不同溫度下的原位QXANES表征和AP-XPS光譜分析
利用多種原位表征方法的組合研究,將制備的模型催化劑用于跟蹤熱對4 nm負載Ni顆粒形貌的影響。在還原氣氛下對Ni-4nm/γ-Mo2N和Ni-4nm/CeO2催化劑進行程序升溫實驗,實驗溫度從室溫升高到590℃。通過原位快速X射線吸收近邊光譜(QXANES)對Ni的K邊和近常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AP-XPS)對Ni 2p進行光譜研究,證實了其化學性質(zhì)。
當樣品在N2/H2氛圍中處理時,根據(jù)QXANES的測量,樣品在~360°C時開始被還原,從邊緣位置和白線輪廓可以看出,樣品在~480℃時完全還原為Ni(0)狀態(tài)。隨著熱處理的進一步進行,Ni-4nm/γ-Mo2N-590催化劑的白線處出現(xiàn)了不尋常的強度增加,這可能是由于電子協(xié)同效應。Ni的K邊白線信號強度較高,表明Ni位點的電子密度因Ni在γ-Mo2N載體上的再分配而減弱。
通過表面敏感AP-XPS技術進一步監(jiān)測Ni-4nm/γ-Mo2N催化劑的電子結構變化。對于初始樣品,γ-Mo2N表面有明顯的氧化層。Mo (V)和Mo (VI)物種約占總Mo的31%。同時,Ni的種類以NiO為主,只有少量的Ni(0)種類。活化后,γ-Mo2N信號增強,所負載的Ni發(fā)生還原。隨著溫度的升高,Ni-4nm/γ-Mo2N-520的Ni(0)結合能發(fā)生正向移動,這可能與Ni物種向γ-Mo2N載體的電荷轉移有關,與QXANES表征的白線變化吻合。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4. 在75%H2/25%N2氛圍中,在400和590℃的不同溫度下,通過原位XAFS表征了2%Ni-4nm/γ-Mo2N催化劑
此外,利用原位X射線吸收Ni的K邊緣精細結構(XAFS)來評估在400℃和590℃熱處理40 min后,Ni晶疇的尺寸和周圍配位環(huán)境的變化。圖4a為Ni-4nm/γ-Mo2N和Ni-4nm/CeO2催化劑590℃還原后的Ni的K邊XANES譜圖。與Ni和NiO標準品相比,Ni-4nm/CeO2-590催化劑表現(xiàn)出與Ni箔相似的前邊緣和近邊緣特征,表明高溫還原后負載的Ni物種幾乎完全還原。相比之下,Ni/γ-Mo2N-590催化劑的前邊緣特征略弱于金屬標準,XANES的振蕩出現(xiàn)在8365 eV,且更高的能量區(qū)域既不能用Ni(0)也不能用NiO描述。這一現(xiàn)象表明Ni形成了一種與金屬和氧化物參照物完全不同的特殊電子結構和配位結構。
對XAFS譜進行進一步的EXAFS擬合,揭示了負載Ni物種的詳細配位結構。Ni-4nm/CeO2催化劑的Ni-Ni配位峰強度明顯強于Ni-4nm/Mo2N催化劑,這說明γ-Mo2N上的Ni物種要比CeO2上的小得多。為了跟蹤溫度對γ-Mo2N載體上Ni晶疇配位殼層的影響,還采集了Ni-4nm/γ-Mo2N-400在不同溫度下的EXAFS光譜,如圖4c所示。結果表明,在400℃還原后,負載的Ni完全還原,顯示出典型的金屬Ni-Ni配位。隨著溫度的升高,Ni/γ-Mo2N-590催化劑中出現(xiàn)了新的Ni-Mo鍵合(2.62 ?)。這些現(xiàn)象也表明Ni與γ-Mo2N載體形成了直接的相互作用,證實了與AIMD模擬結果相似的結構變化。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5. 原位二次電子STEM表征
與Mo相比,Ni顆粒的Z-對比度相對較低,這使得常規(guī)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成像技術難以區(qū)分Ni與γ-Mo2N襯底。采用配備二次電子探測器的STEM技術,實現(xiàn)了原子空間分辨率(低于1 ?)下SE圖像和STEM圖像的同步采集。
γ-Mo2N載體具有較高的多孔性,在400℃的模擬活化氣氛下,負載的納米顆粒在γ-Mo2N表面分布良好。由于載體太厚,相應的BF和ADF-STEM沒有得出特別有價值的信息。在SE圖像上,負載納米顆粒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形狀(~5-7 nm),邊緣清晰。在400°C下,隨著時間演變,形貌沒有明顯變化(圖5a、b)。圖6a、b詳細分析了Ni-4nm/γ-Mo2N在400℃時SE和BF圖像的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圖案。如圖6a所示,1區(qū)呈典型的FCC衍射圖案,對于γ-Mo2N。而區(qū)域2被意外確認為Ni4N粒子,而不是金屬Ni。這一現(xiàn)象表明,Ni-N鍵的形成改變了負載Ni物種的整體結構。
當BF圖像在區(qū)域I的FFT與SE相同時,確認區(qū)域1為γ-Mo2N載體。相比之下,γ-Mo2N和Ni4N的特征在STEM圖像的FFT中可以在II區(qū)看到,表明II區(qū)下方的大部分催化劑由Ni4N顆粒和γ-Mo2N載體組成。這些結果也表明,在400℃時,負載Ni顆粒是厚度較大的3D顆粒。隨著活化溫度的升高,表面的負載納米顆粒開始分散,甚至消失。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6. 高分辨SE和BF圖像的比較
上交劉晰/北大馬丁等Nature子刊:這個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讓顆粒逆向燒結、燒成團簇!
圖7. 反應條件對Ni-4nm/γ-Mo2N催化劑CO2加氫反應的影響
總之,本文通過使用理論計算和從頭計算分子動態(tài)模擬方法,證明了在Ni和γ-Mo2N的強相互作用下,尺寸為4 nm的金屬Ni粒子能夠抗燒結、且形成不飽和配位的Ni物種。其中,還原的Ni粒子和裸γ-Mo2N的存在是形成高度分散的Ni物種的重要因素。原位結構表征證實了Ni可在表面去鈍化的γ-Mo2N層后發(fā)生自發(fā)地分散。Ni-4nm/γ-Mo2N催化劑的逆向燒結效應對CO2的化學選擇性加氫制CO有積極效應,與Ni-4nm/CeO2參考催化劑相比,活化后的Ni-4nm/γ-Mo2N催化劑對CO選擇性超過了96%,且具有更高的CO2轉化率。

文獻信息

Reversing sintering effect of Ni particles on γ-Mo2N via strong metal support interac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116-8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7/a17dba1109/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冷水江市| 马龙县| 藁城市| 金山区| 沂源县| 丹江口市| 穆棱市| 景东| 临邑县| 平谷区| 徐州市| 萨嘎县| 乌拉特中旗| 富平县| 白城市| 旌德县| 阳朔县| 尉犁县| 宣化县| 吉安县| 汕尾市| 平塘县| 扎囊县| 陕西省| 西乡县| 武安市| 阿合奇县| 新昌县| 彭泽县| 巴彦淖尔市| 湘阴县| 龙州县| 德化县| 忻州市| 台湾省| 沾益县| 鹰潭市| 亚东县| 岳西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