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光電化學(PEC)技術被認為是一種通過水(H2O)分解生產H2的環境友好途徑。在傳統的用于水分解的PEC電池中,光陽極的光激發電子被轉移到光陰極以驅動H2O還原產生H2,而留在光陽極上的光生空穴用于將H2O氧化為O2。
然而,反應效率總是受到能量和動力學要求較高的析氧反應(OER)的阻礙。雖然通過引入在能量上比OER更有利的有機分子氧化反應可以提高H2生產率,同時從廉價有機化合物生產增值化學品,但是反應種類僅限于簡單醇底物和含氧生物質原料的氧化。盡管PEC電池系統中的C-H功能化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只有少數碳雜原子鍵可以在PEC電池系統中構建,包括C-N、C-O和C-P鍵。因此,開發用于C-H功能化以構建更多類型碳雜原子鍵的有效PEC策略尚待探索。



成果簡介
在2021年11月18日,清華大學段昊泓副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在富含氧空位(Ov)的二氧化鈦(TiO2)光陽極上用NaX(X=Cl–, Br–, I–)鹵化C-H的光電催化策略,以產生高附加值的有機鹵化物和陰極產生氫氣(H2)。其中,NaX水溶液(pH=7)用作電解質和鹵化物源。作者實現了環己烷一氯化制取氯環己烷的選擇性為92.5%,產率為0.064 mmol cm-2 h-1。通過實驗結合自旋極化密度泛函理論(DFT)研究表明,在這個過程中環己烷的PEC氯化主要遵循自由基鏈反應,氯自由基和Cl2是通過TiO2上的光生空穴催化的鹵素離子的活化產生的。該策略對芳烴、雜芳烴、非極性環烷烴和脂肪烴具有廣泛的底物范圍。
通過實驗和理論結果都表明,TiO2上的氧空位有助于增強鹵素離子的吸附,從而增強它們在局部環境中的富集,進而增強的光致載流子分離效率。作者設計了一個自供電的PEC系統,并且直接利用海水作為電解質和Cl–源,實現了412 μmol h-1的氯環己烷生產率和9.2 mL h-1的H2生產率。總之,該研究實現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利用太陽能將海洋資源中的鹵素升級為有價值的有機鹵化物。
圖文速遞




總結展望
綜上所述,作者在中性水溶液中實現了高效的PEC C-H鹵化,通過使用富含氧空位(Ov)的TiO2光陽極來生產高附加值的有機鹵化物并促進陰極生產H2。通過實驗研究和DFT計算表明,鹵化物離子可以吸附在光陽極的氧空位上,從而促進鹵化物離子氧化為自由基,并且遵循C-H鹵化過程。作者證實了這種PEC策略具有廣泛的底物范圍,包括芳烴、雜芳烴、非極性環烷烴和脂肪族烴。
此外,作者還設計了一個自供電的PEC系統,直接利用海水作為電解質和氯源,實現了氯環己烷的產率為412 μmol h-1,H2的產率為9.2 ml h-1。該工作為溫和條件下光電化學C-H鹵化偶聯制取氫氣開辟了一條有前途的可持續途徑。需注意的是,雖然電催化在許多催化反應中顯示出比PEC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但是開發PEC技術仍然很重要,因為其理想是由陽光供電。
此外,PEC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基礎和技術挑戰仍然存在,使其目前與電催化相比競爭力較低。作者相信電催化、光催化和PEC材料合成和能量轉換技術的協同發展對于建立一個不依賴化石燃料的可持續社會至關重要。
文獻信息
Photoelectrocatalytic C-H halogenation over an oxygen vacancy-rich TiO2 photoanode.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DOI: 10.1038/s41467-021-26997-z.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8/1f5f812b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