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催化硝酸鹽還原成氨(NRA)對環境修復和節能至關重要。銅是最有前途的非貴金屬 NRA電催化劑之一,但其固有的小平面催化活性和pH值影響尚不清楚。為了解決NRA銅催化劑的三個基本問題:發生在銅上的NRA途徑、NRA與銅析氫反應(HER)之間的競爭關系和最適合NRA的Cu表面。蘇州科技大學郭春顯團隊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來確定中間體的自由能,并計算出NRA以及競爭性HER的自由能關系圖。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在不同pH值下,在低指數晶體表面Cu(111)、Cu(100)和Cu(110) 上評估硝酸鹽還原為氨的途徑。系統熱力學和動力學分析表明,在所有pH范圍內最有可能的途徑為NO3–→*NO3→*NO2→*NO→*NOH→*NHOH→*NH→*NH2→*NH3→NH3(g),結束了關于NRA途徑的長期爭論。另外,NRA中的催化脫氧和加氫過程都受到pH值的顯著影響。因此,速率決定步驟和過電位表現出pH依賴性特征。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pH影響析氫反應(HER)和NRA之間的競爭。通過考慮不同表面上的 NRA和HER,發現除了Cu(110)之外,Cu(100)和Cu(111)對NRA的貢獻最大。具體而言,在近中性和堿性環境中,Cu(111)表現出最佳的NO3–-NH3性能,而Cu(100)在強酸性環境中性能較好。銅表面的NRA活性差異歸因于局部配位環境和表面原子的電子狀態。由于立體定向的Cu-Cu對,在Cu(111)和Cu(100)上實現了強*NOH吸附和弱*NH3吸附,促進了優異的NRA。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Superior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Performance of Copper Catalysts. ACS Catalysis, 2021. DOI: 10.1021/acscatal.1c0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