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銅(Cu)基催化劑上電化學一氧化碳還原反應(CORR)中速率決定步驟(RDS)的一致性尚未解決,主要原因如下:1)CO存在質量傳輸限制;2)CO分壓(pCO)和表面CO覆蓋率之間缺乏定量的關系。基于此,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和清華大學陸奇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他們在pH值為7.2-13.9的范圍內,在接近電化學CO還原反應(CORR)條件下,利用原位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SEIRAS)測定了CO在Cu上的吸附等溫線。通過實驗測試發現,CO吸附帶的積分面積隨CO分壓的增加而線性增加,表明即使在CO分壓為1.0 atm下,CO 的絕對覆蓋率也很低。在13COad逐漸取代12COad期間吸附的CO之間的弱動態偶極耦合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結論。對比CO分壓為1.0 atm的情況,CO分壓為0.3 atm的CORR中C2+產物和甲烷的Tafel斜率保持不變,表明RDS不隨CO覆蓋率而變化。基于這些觀察結果,作者認為作為RDS的C-C耦合導致CO與實際測量值不一致,并且在其以水作為氫源的加氫過程中,第一次電子轉移到CO,很可能是RDS。作者進一步提出了一種涉及吸附水作為質子源的反應機理,該機理可以很好的解釋在整個CO分壓范圍內觀察到的CO對于C2+產物和甲烷的反應順序。此外,在三種類型的銅表面上可以發現類似的CO吸附等溫線和電動結果,表明所獲得的機理見解具有普遍適用性。C-C Coupling Is Unlikely to Be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in the Formation of C2+ Products in the Copper-Catalyzed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 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 10.1002/anie.202111167.https://doi.org/10.1002/anie.2021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