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一代能源存儲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高性能鋰電池的發展勢在必行。不幸的是,由于固體電解質界面和孤立Li (i-Li)的不斷產生,目前的Li負極表現出快速的容量衰減和短的循環壽命。在大多數測試條件下,鋰枝晶非均勻溶解過程中i-Li的形成,導致了鋰電池的大量容量損失。由于i-Li失去了與電流集電極的電連接,因此,被認為在電池中電化學不活躍或“死亡”。在此,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崔屹等研究者分析表明,由于i-Li對電解液中電場的動態極化,它對電池運行具有高度的響應,與此前以上普遍接受的假設相矛盾。相關論文以題為“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于2021年12月22日發表在Nature上。孤立鋰(i-Li),由于金屬鋰失去與電流集電極的電連接,通常被認為是電池的電化學不活躍或死亡。人們已普遍關注到,通過優化電解質化學、界面性質和電極結構,可以來抑制其形成的策略。雖然從工程角度來看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改進,但i-Li的形成和積累,仍然是大多數鋰電池容量損失的主要原因。研究者注意到,鋰電池的產生及其有害后果,并不僅限于鋰電池。鋰離子電池中的石墨陽極在快速充電和過充電時也會形成i-Li。在此,研究者想要知道:i-Li是否能夠對電化學過程做出響應,或者它是否真的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死亡”?在典型的鋰基電池中,電解液中的鋰鹽分解成正離子和負離子,在電池運行過程中在電極之間攜帶離子電流。這些離子電流會在電解液中產生電勢梯度(??l)。雖然i-Li失去了與電流集電極的電連接,但它暴露在電解液中的電場中。結果,i-Li上的電荷分布將被改變,從而屏蔽外部電場,即i-Li的極化(圖1)。積累的正負電荷,將破壞i-Li/電解質界面的平衡狀態,并在i-Li上引起電荷轉移反應。這種響應的驅動力是界面間的電位差(或過電位差η),可以描述為:其中?Li、?l、Eeq分別代表Li的電勢(常數)、局部電解質電勢和Li沉積/溶解反應的平衡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