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培養一流的人才,是高校的責任與使命。
培養基礎拔尖人才是一項既費力又燒錢的事業,那么應該如何抓好抓實?提出這個問題簡單,答案卻莫衷一是。以下是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在校內的一篇講話,我們相信,其中的一些思考和舉措,對于我們如何更好地培養基礎拔尖人才或許有所借鑒和啟發。

今天,在這里,我重點談兩個方面:一是關于拔尖人才培養的幾點認識,二是川大應該如何抓好拔尖人才培養。
大家知道,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核心就是要努力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是當前我們國家發展到這個階段所遇到的最大關口、也是必須要闖過的一關,這件事情不僅重要,而且十分緊迫。
當前,我們最著急的是如何解決科技中的“卡脖子”問題,包括目前正在推進的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特別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工作,實際上并不是真要增減幾個實驗室的問題、也不是經費多點少點的問題,其核心是要通過倒逼的方式讓高校真正轉變科研觀念,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現在,我們不少高校基本上還只是國家科技的戰術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還很不足。當然,未來更長一段時期,比如一、二十年的目標就是高校要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成為真正的主力軍,而不是方面軍。
要想成為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高校需要從兩個層面發力,即在應用研究上要掌握住關鍵核心技術,也就是“根技術”;在基礎研究領域產生從0到1的“種子技術”,找到能發芽的種子,而不僅僅是“樹枝”和“樹葉”的修剪和完善。可以說,如果僅僅是對已有技術的豐富和完善,不管進展多大,也是一種戰術性力量,都是在別人栽的樹上結出的果實。
當然,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無論是解決“卡脖子”問題還是支撐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自己培養出拔尖人才。如果高校培養不出來拔尖人才,前面這兩個目標就都不太可能實現。我們大學辦學的本質就是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如果我們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各類優秀人才,那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我們抓人才培養特別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不外乎有三個要素,也就是學生、老師和學校。其中,老師是第一位的。我們說,國內外一流大學實現一流的路徑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都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所以我們說在老師、學生、學校這三個因素中,教師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對于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來說,關鍵就是要找到活躍在學術前沿的老師。如果老師本身都沒有活躍在學術前沿、都不是本領域的人才,那么就很難培養出拔尖人才,因為他自己往往都還沒有經過千錘百煉。當然,一個好老師光自己是人才也是不夠的,好老師一定要既教書又育人,既言傳又身教。如果只教書、不育人是培養不出來拔尖人才的。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為什么當時西南聯大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卻能培養出那么多大師人物,其關鍵就在于那時的西南聯大名師大家薈萃,教學環境和育人氛圍很濃,由于抗戰特殊時期,老師的科研任務和科研壓力比較小,也沒有太多的科研任務要求,即便有也大多是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精力都是用在學生培養上的。如果這個老師科研任務太重,那是不太可能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的,很可能培養學生成才還成不了他的主業,他個人在科研上的成功才是第一位的,所以科研任務不要太多、至少不要長時間過重。
反觀現在,有的學校老師的科研任務過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各校科研經費相互攀比又沒個頭,要想給教師科研“減負”,首先,國家層面的資源分配競爭性經費比例不能太高,或太集中到某些或某類學校,競爭性過強,就可能過分注意公平性,而有爭議性的、奇思妙想的就可能出不來。
其次,對于不同類型高校中的教師應分類評價。因為不同類型高校中,教師的科研類型和科研投入力度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考量所有教師,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部分教師疲于應付、無心教學。到底多少個在研項目、多少年度經費合適是很難有一個統一標準的,但我認為以一個重點大學的副教授為例,如果現在人均每年有60—100萬元應該是相對合理的,如果大大超過這一區間,教師承擔的科研壓力就很有可能占用其原本應花在教學上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文科有著自身規律,8—10萬元可能差不多,即便對于理工農醫而言,也沒有一個“死標準”。行業類高校可以略高一點,綜合類高校則可以靠近下限一些。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有很重的攻關任務,則以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聘為專職科研人員為好。但總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不能因為科研任務而影響教師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這是對一所大學本質的堅守。當然,如果一個老師長期沒有科研活動也是難以成為一個好老師的。
學生是關鍵。我們說,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首先要有從事基礎學科的興趣、潛質,但更重要的是要與使命感結合起來。為什么當初西南聯大的那批學生成為帥才、引領性人才、大師的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強烈的使命感,因為當時他們勤奮學習的動力就是要用科學技術來救中國,都有一種刻苦學習、學成報國的信念。如果你沒有使命感、沒有志存高遠的精神、沒有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結合起來,那也是難以成為棟梁人才的。
其次,就是扎實與寬廣要結合起來。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如果根扎得不深就很難走得遠。我們川大校園里有一批長得很高、很茂密的榕樹的樹根都是裸露在外面的,雖然樹干還不到一米,但其樹根方圓可以達到幾十、上百平方米。所以我們說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首先還是要學習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大三的時候再考慮科研、進實驗室,進實驗室太早也不一定對人才成長有利。其實,人一生最終干什么在大學中是很難確定的,但大多數人最終回頭一看,自己的活動半徑基本上還是在本科專業的周圍。
第三,關于如何培養學生寬廣的視野,一方面就是靠我們的通識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去了解和探索不同的專業領域并向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學習借鑒。另一方面就是靠學校的國際課程周(UIP)和“大川視界”學生海外訪學計劃,多到國內外高校尤其是國外一流大學、實驗室或者科研小組去交流學習,去感受不同的氛圍、不同的環境,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校很重要。要培養拔尖人才,學校所能提供的條件就要有保障。如果學校在體制機制上沒有一點靈活性,誰也做不下去。我們都知道,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也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培養一個高級基礎人才甚至比搞一個大的攻關項目還要燒錢,比多修一公里地鐵、搞出一顆芯片可能還要花錢。
比如,1995年美國Colorado-Boulder大學有兩位科學家因發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幾年后我去專門訪問過這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美國NSF設立的原子分子物理研究中心,實驗室的設備條件的確很好,百八十號人、幾十年圍繞激光低溫致冷到絕對零度附近去捕捉一個個原子,他們在這個領域的積累不斷產生出原創性成果,當然也消耗了成千上萬的美元。
再比如屠呦呦吧,1969年她參加了全國性的大協作項目,代號為523,前后幾百人分工協作、堅持了幾十年才發現和研制出了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為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在當時就算是很大的人力、財力投入了!
我們還是回到拔尖人才培養上來吧,人才培養本身是個長周期、慢變量,也不只是大學幾年就能培養出來的,是急不得的,一般說來人生要有幾次接力和轉折才能成才,而且很有可能還要接受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結果,當然也有可能出現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況。這些都是由于人的復雜性、生物的多樣性、時勢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并不是你說他是人才就一定能成為人才,特別是戰略科學家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的軌跡也各不相同,很難簡單復制。
但是,人才的成長還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比如戰略科學家都是需要在實戰中去歷練的,都是需要壓擔子、壓任務才能脫穎而出的。在這方面,我國航天領域就表現得比較明顯,現在他們的主力大都是三、四十歲的青年人才,基本上都是在重大任務中擔任不同型號的總師成長起來的。當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成長又不太一樣,他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更加需要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去發現青苗、然后再選苗澆水的。所以我們的拔尖班也要有進有出,要判斷這個學生能不能走得遠,如果選進來以后他學一段就實在沒興趣了,我們也不能說就必須要按照原來的計劃一直走下去。
從總體上考慮,我們要抓好兩個方面:首先,要在學校前兩年才制定實施的“1+13”本科生教育改革創新體系和“1+10”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強化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不要又另搞一套。其次,要組織大家圍繞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進行討論,尤其是要邀請院士、杰出教授和國家高層次人才,包括我們承擔基礎課教學的骨干教師,以及學校7個基礎拔尖班所依托的學院領導來參加,因為對于如何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本身就不是一個所有人都有能力去思考、去說得清楚的事情,這樣研討的針對性才強,不能轟轟烈烈地開幕,拖個一年半載的,最后又拉拉垮垮地收場。
從具體培養環節來講,針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我再強調六個方面:
一是要有特色。習總書記這次在人民大學考察時再次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同樣,我們川大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也不能盲目去走清華、北大的路子,如果我們都跟著他們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那么我們也是不可能辦成功的,我們主要是學習他們的理念和思路,因為我們與清華、北大的實際情況是很不一樣的,與他們相比,我們在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這些基礎學科方面的實力還是有差距的,但我們川大文理工醫學科齊全,綜合實力還是可以的,他們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很可能主要強調的是走以興趣導向為主的路徑,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培養模式,而我們川大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是否可以在興趣導向的同時,走一條以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和國家戰略導向為主的、自上而下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路徑。比如我們的數學專業培養拔尖人才就可以與人工智能、與軟件相結合,這就是目標導向型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比如我們的物理可以與核技術、微電子、集成電路相結合;再比如化學可以與新藥創制相結合,包括我們的生命可以與癌癥治療相結合;而我們的文史哲可以與世界各國文明相互鑒賞和全球綜合治理體系相結合,等等,這樣就可能形成我們川大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
二是要少而精。就是我們川大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不要去追求數量的多少。現在,我們拔尖班每年招生105人,7個專業、每個專業15個學生,其實也不一定都要招滿,不求數量、但求質量,其中每一屆能有幾個尖子冒出來就很不錯了。我們要多給他們機會、要給他成長空間、適當時也可以壓壓擔子。我自己剛好也是化學拔尖班的名譽班主任,前段時間與同學們座談,他們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四青”以上的人才作指導老師,每個月都能跟導師交流兩三次,這是很不錯的。當然,如果我們要往目標導向型這個方向走,那么是不是可以從單個導師變成導師小組來指導學生,比如化學拔尖班除了化學專業的導師以外,還可以配材料、能源、藥物等領域的老師,否則學生寬廣的視野和多學科交叉的能力從哪里來呢?這不只是書本知識的寬廣,而是從不同導師專業領域和相關學科身上來汲取營養和拓展視野。
三是要早去早回。早點送到國外去、早點學成回來,也就是說學生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要在學校里培養他們的基本知識結構,培養他們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要盡量早點送出去打開視野,不要等到大四或者研究生階段才送出去,視野早晚都要打開,早打開早好,不要老了才去打開,視野打開得越早,學生受益周期就越長。當然每次也不一定要出去很長時間,出去也不是為了發什么文章,早送出去、早回來,多次、短時、反復出去,主要就是要盡早開拓國內外視野,不斷擴張學生的學術胸懷和人生胸懷,反復訓練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知道天外有天、學問無限,不斷突破自己認知的局限和邊界。
四是要有條件保障。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校友、銀行捐贈的基金會等途徑給基礎拔尖班的學生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獎學金或者助學金,讓他們安心學習,特別是對于家庭比較困難的學生,讓他們在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另外,現在我們本科生住宿大都是一個套間里3個房間,每間住4個學生,如果拔尖班的學生能夠每人一間、3人一套,這樣學生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也有交流討論的公共區域,這樣可能對學生成長會更好一些,因為4人一間難免會相互干擾、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休息效果。當然,這樣住宿的費用也會高不少,但他們的獎助學金反過來就會把這筆費用補上了,我們相關部門可以進一步研究實施辦法,如果實在不行,兩人一間也會好不少吧。有時我也去學生宿舍看看,那叫一個擠啊,說實話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生活好太多了,但學生宿舍條件的改善還非常滯后。每年我們班子開預算會時,大家最容易統一的就是趕快修學生宿舍,多修新的、多改造舊的。但是同志們,我們的活錢太少了,能自主決定的錢太少了啊。
五是要有課程體系。我記得,有一年我去參加清華大學本科教學評估,現在的王希勤校長當時在電子工程系當系主任的時候就非常認真,組織系里的老師把電子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重新梳理了一遍,從麥克斯韋方程出發,從電子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礎方程開始,不考慮現有老師因人設課的問題,最后梳理成專業基礎類和選修類兩條主干線,然后再去交叉疊加成課程體系。而不是簡單地在傳統的課程體系上修修補補,也不是簡單地去學國外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所以,我們的教學名師、教指委專家、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都要去思考、研究和推動這項工作,如果沒有挑戰性課程,沒有研究型小課程單元訓練,沒有探究式小班化教學,只是去照本宣科,拔尖人才是出不來的。當然,組織專家和老師梳理課程體系、編寫教材,也是需要有激勵機制的,只是年底評個優秀教學獎是不夠的,因為這個工作是要花大量功夫的,往往干得了的人又不太愿意去做,去做的人又不一定干得了。
六是要處理好“鍋里”與“碗里”的關系。從本質上看,高校培養拔尖人才更多是一種精英教育模式,在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想對少數拔尖人才尤其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實施更好的精英教育,本身也需要一個有利于人才自由發展的大環境,并在這一大環境中營造小的精英教育氛圍。
這兩者的關系有些類似于“鍋”與“碗”的關系,如果“鍋”里的食材不好、營養都不行,整個學校都沒有一個好的生態和氛圍,沒有一個長期的學術積累,指望把百八十人圈養起來搞精英教育是很難成功的,當然盛在“碗”里的精英教育既要吸收一部分“鍋”里的精華,同時也要體現出足夠的高水平和差異化,如此才能有吸引力。如何在這中間保持一種平衡,需要我們去不斷實踐。
總而言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要做到學生生活上有保障、學習上有動力、興趣上有自由,當然學校管理上還是要有制度的,也不能一弄就亂套。在拔尖人才方面,我們過去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探究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就很重要,我們還應該在教師教學水平提高、課程體系建構、學生志存高遠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努力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上走出一條具有川大特色的道路。今天我就講這么多吧,也不一定對,更說不上完整性。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23/d7792e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