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更新了Best Research-Cell Efficiency Chart,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再創新高,達到25.2%,這項紀錄由韓國化學技術研究所(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KRICT)&麻省理工(MIT)共同創造。但過去了一年多,人們還是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實現的?千呼萬喚始出來!2021年2月24日,Nature期刊刊發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我們先睹為快!在過去的幾年中,由于制備方案、化學成分和相穩定方法的發展,讓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成為最有效和低成本的、可溶液加工的光伏技術之一。但是,這些器件的光收集性能仍然受到過多載流子復合的限制。盡管全球研究人員投入很多努力,但性能最佳的PSC性能還是受到相對較低的填充因子和高開路電壓缺陷(輻射開路電壓極限值減去高開路電壓)的限制。電荷載流子管控的改進與填充因子和開路電壓密切相關,因此為提高PSC的器件性能并達到其理論效率極限提供了一條途徑。有鑒于此,KRICT的Jangwon Seo,Seong Sik Shin和MIT的Moungi G. Bawendi報道了一種通過增強電荷載體管理來改善PSC性能的整體方法。首先,研究人員通過調整二氧化錫(SnO2)的化學浴沉積來開發具有理想膜覆蓋率、厚度和成分的電子傳輸層。其次,他們將鈍化策略在本體和界面之間解耦,從而改善了性能,同時使帶隙損失最小。在正向偏置中,該器件顯示出高達17.2%的電致發光外部量子效率和高達21.6%的電致發光能量轉換效率。作為太陽能電池,它們可實現25.2%的認證光電轉換效率,相當于其帶隙熱力學極限的80.5%。研究內容研究人員將SnO2層的薄膜性質隨反應時間的變化分為兩個主要階段。階段A顯示具有平面形態SnO2層的生長。在階段A中,反應早期的階段Ai酸性最強(pH 1),其次是階段A-ii(pH 1.5),在此階段,化學浴沉積反應的主要產物是SnO2;接下來反應進行到階段A-iii(pH 3),由于如果氧氣溶解在反應溶液中,則極有可能將Sn2+不完全氧化為Sn4+,產生SnO2-X,0<X<2 。階段B是反應的最后階段,具有相互連接的納米棒獨特的形態,pH最高為6。此時,缺氧的SnO2-x與Sn6O4(OH)4和SnO結合,它們作為第二相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