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學院發現微波“靶向”快速制備鋰電池層狀材料機理 2023年10月24日 下午6:38 ? T, 頭條, 百家, 頂刊 ? 閱讀 13 材料合成是現代材料科學的基石,而如何在很短時間尺度內高效制備出具有特定結構的材料長久以來一直是材料科學家追求的目標。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合成反應都需要從外部獲取能量來克服反應勢壘,而傳統的能量供給方式包括燃燒和電加熱等,這些方式主要通過熱傳導將能量從熱源傳遞給制備的環境,再由環境傳遞到目標反應物,因此該傳遞過程中由于熱振動的無序性會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費,且會引入各自副反應。理想的能量傳遞方式應該是具有“靶向”性的,可以精確使得目標反應物直接接受從發射源的能量引發精準快速化學反應,實現能量的有效利用。 以三元Li(NI/Co/Mn)O2為代表的層狀氧化物鋰電池正極材料,具有獨特的鋰離子夾層化學特性,已成為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最重要的正極材料體系。當前,無論是產業界還是實驗室,廣泛采用高溫固相法作為合成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主流方。這一方法需要在750-1000℃的高溫下進行長時間的燒結(>10小時),往往帶來巨大的能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并造成較高的生成成本。因此,開發新型的低能耗、快速的合成方法,對于降低鋰鋰離子電池的生成成本、激發未來的儲能市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1.?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追蹤層狀正極材料的超快微波水熱合成過程 近日,北京大學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和美國國家同步輻射光源NSLS?II白健明教授、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王峰教授、美國陸軍實驗室許康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全新高效的微波水熱合成方法。 如圖1所示,通過原位同步輻射XRD追蹤了層狀正極材料Li(Ni1/3Mn1/3Co1/3)O2 (NMC333)的微波水熱合成過程,發現氫氧化物前驅體在160?℃的低溫下極短時間內(4分鐘)就轉變為層狀氧化物產物。通過與原位固相合成實驗、原位水熱合成實驗進行對比,發現了微波水熱的反應速率(1.819 min-1)比固相合成(0.091min-1)和水熱合成(0.096min-1)大一個數量級。 通過進一步的原位實驗詳細分析了反應中各組分的微波吸收能力,成功揭示了超快微波合成背后的靶向能量傳輸引發化學反應的機理:微波能量可以通過與極化分子水合鋰離子及帶有未成對自旋電子的過渡金屬離子的共振相互作用,精確地將能量傳遞到反應物中,提升反應物的內部動能而對環境反應溫度影響不大,從而加快了固液界面處的鋰離子插入速率和晶體的相結構演化,最終實現了層狀正極材料的低溫快速合成。該工作近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DOI:10.1126/sciadv.abd9472,影響因子為13.116)上。? 圖2. 超快微波靶向能量傳輸引發化學反應的機理 該工作是在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美國國家同步輻射光源NSLS II白健明教授、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王峰教授和美國陸軍實驗室許康教授的共同指導下,由第一作者研究員張明建及相關人員共同努力一起完成。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創新團隊項目的大力支持。 文章鏈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1/eabd9472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24/a34a4be457/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彭生杰課題組JACS:金屬缺陷調制Ru單原子的析氧機制,強化酸性OER動力學 2023年11月7日 Angew:光誘導電子轉移(PIET)策略助力MOF中C2H2選擇性吸附CO2 2023年10月15日 ?華南師大/魯汶大學Matter:低費米能級集流體實現無負極鋰金屬電池 2024年1月31日 麻省理工/新加坡國立JACS:機器學習預測共軛低聚電解質分子的抗菌活性 2023年10月13日 丁夢寧/李彥光Nature子刊:電輸運測量技術探究氫吸附動力學在電催化CO2還原中的關鍵作用 2023年10月7日 陳龍慶/蘇元捷等Adv. Sci.: 高通量相場模擬+機器學習優化壓電納米復合材料 202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