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武欽佩教授團隊在儲能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階段成果。研究成果以“Tremendous enhancement of heat-storage efficiency for Mg(OH)2-MgO-H2O thermochemical system with addition of Ce(NO3)3?and LiOH”為題,2020年12月18日在線發表于Nano Energy?(https:///doi.org/10.1016/j.nanoen. 2020.105603)。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生李夢甜和李亞婷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學是唯一作者單位。化石燃料的使用過程產生污染物,造成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離不開熱能,而且需求量巨大。工業廢熱和余熱的浪費不但是能源浪費,而且造成更多污染物的排放。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綠色能源,但是其不穩定性和不連續性導致其至今無法充分利用。儲能技術不但可以回收和再用工業廢熱和余熱,而且為太陽能的擴大和高效利用提供技術條件。化學儲熱技術利用可逆熱化學反應儲存和釋放熱能,能夠長期儲熱,克服顯熱儲熱(熔鹽儲熱)的技術瓶頸——儲熱過程的熱能損耗大和儲能密度低。因此,化學儲熱技術的研究于近年來興起。(2020年2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制定印發《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提出擬在5年左右增設若干儲能技術本科專業、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推動若干儲能技術學院(含研究院)的建設,建設一批儲能技術產教融合的創新平臺,推動儲能技術關鍵環節的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一批重點技術規范和標準,有效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聯網的發展。)
武欽佩,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能量存儲和生物活性分子合成,在儲能領域主要研究氫氧化鎂和氫氧化鈣儲放熱速率的增強、材料的穩定性能、儲放熱工藝和儲放熱設備的設計,在生物活性分子領域主要研究雜環化合物和核苷類抗病毒抑制劑的分子設計和合成。迄今發表SCI論文50余篇,包括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Nano、Nano Energy、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