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PMCR)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Plasmonic Hot Electron-Mediated Hydrodehalogenation Kinetics on Nanostructured Ag Electrodes”于近日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7027)。
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中,等離激元弛豫產生的高能量的熱載流子往往伴隨著非常短的壽命而降低反應效率。為了提高 PMCR 過程中熱電子的利用效率,該工作設計光電化學界面,利用光電協同作用調控與熱載流子有關的反應動力學,為研究PMCR反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利用8-溴腺嘌呤(8BrAd)分子作為熱電子誘導脫溴反應的探針分子,在納米銀顆粒修飾的銀電極(Ag NPs @ Ag)表面,利用時間序列的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EC-SERS)得到時間序列的原位反應過程,并建立基于EC-SERS動力學模型測定表觀速率常數的方法。詳細地研究了電極電位、激光波長和功率對PMCR動力學的影響。
研究發現,對于吸附的8BrAd分子,當調控入射激光的能量和電極電位與吸附分子的最低未占用分子軌道(LUMO)匹配時,熱電子的量子利用效率可以從0.1%提高到0.9%。利用DFT理論計算得到了熱電子轉移產生的瞬態負離子激發態和基態的反應路徑,對電化學調控的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C-Br斷裂過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為設計PMCR光電協同的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7027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24/e346df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