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過渡金屬化合物在鋰離子電池(LIBs)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但在鈉離子電池(SIBs)中通常表現出較差的容量和循環性能,這意味著這兩種系統之間的反應機制不同。在此,中科院物理所葛琛副研究員以及青島大學李強教授、李洪森教授等人將operando(動態現場原位)磁性測試與電化學測量相結合,對離子嵌入機制與典型 FeS2 /Na (Li) 電池的電化學性能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了全面研究。Operando磁性測試和異位透射電子顯微鏡 (TEM) 測量表明,只有部分FeS2參與轉化反應過程,而不反應的部分形成“非活性核”,導致低容量。圖1. FeS2電極的表征通過Langevin方程擬合量化,作者進一步發現,SIBs中轉化反應產生的鐵晶粒尺寸遠小于LIBs,這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粉末化,從而導致循環性能更差。SIBs中上述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較大的Na+半徑引起的緩慢動力學。這項工作為研究具有高容量和長耐久性的新型SIB材料鋪平了道路。圖2. LIBs和SIBs中FeS2放電后的TEM表征以及機理研究Reacquain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Mechanism of FeS2 Sodium-Ion Batteries by Operando Magnetome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DOI: 10.1021/jacs.1c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