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所地方院校(江西農業大學)起步,到研究成果登刊cell、被諾獎得主大量引用、載入教科書……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于11月18日當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其實,直到碩士畢業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做公務員,后來有不少機會開公司,他都放棄了。在夢想的跌跌撞撞中,他發現自己原來只對科學感興趣。
在生命科學領域潛心研究30多年,剛剛50歲的他為此熬得滿頭白發,但他說自己“ 喜歡這種為科學奮斗的感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科研事跡吧~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
李勁松,男,1971年10月14日出生,江西南昌人,中科院特聘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年7月畢業于江西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7月畢業于揚州大學畜牧獸醫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7月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2012年獲“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入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我現在只對科學問題感興趣,否則早開公司了。”李勁松笑著說。
有意思的是,他以前并沒有“非要做科學家不可”,直到碩士畢業最想做的是公務員。后來與公務員失之交臂后,他才開始對科學真正產生了興趣。
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攻讀博士時,他參與了我國第一批克隆牛的研究,當時在山東一個牛場一待就是3個月;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時,整整一年半時間里,工作幾乎沒有什么進展,他一度想要放棄。轉機出現在他瘦了20斤以后,研究總算有了眉目。
回國前,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下未來的科研志向,其中最難的一條是“單倍體細胞的建立”。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位諾獎得主嘗試建立單倍體細胞無法成功。于是,李勁松就將這條暫時擱置。
可沒想到,2011年國外有課題組率先發表了相關論文,這讓李勁松懊惱萬分,因為當時他的課題組本已摸索出一些門道,“?有時候就差這一層窗戶紙,看誰最早去捅破,差別只在于是不是敢于挑戰。”
過往種種,不管是困難,還是失意,對于李勁松而言,都是做科研最真實的“味道”。9年前,他為公眾做了第一場科普講座,“很多人特地從很遠的地方趕來,還找我簽名。”那一刻,除了有“明星”的感覺,他也感受到,科學是被人們需要的。
在李勁松的實驗室走廊,展示著課題組的一些重要成果。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把走廊掛滿,正是他的雄心所在。
圖源:網絡
和許多學成歸國的年輕人一樣,李勁松剛進入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同樣面臨著“留下來”的壓力。他最初也選擇了已被“開荒”的領域,找尋還未被發掘的“種子”。可他也清楚,要追上國際前沿,腳步就得邁得大些……
2012年,李勁松與同事徐國良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類精子干細胞介導半克隆技術的成果,在世界上引起了同行的高度關注,并入選當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沒有爸爸的小鼠”如何誕生?用“天馬行空”來形容李勁松再合適不過了,他總是有很多乍一聽不可思議的想法。卵子和精子都無法在體外培養和增殖,也無法在基因層面進行操作,這極大地限制了生殖發育生物學發展。
李勁松率領團隊“借殼生蛋”,在國際上首次從只攜帶精子遺傳物質的胚胎中建立了 “類精子干細胞”,再將其注入卵子后產生了健康的小鼠。過去,遺傳篩選只能在酵母細胞中做,這一發現使得在小鼠中開展遺傳篩選成為可能,并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技術與當時如火如荼的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只需一步就可產生攜帶特定基因遺傳修飾的小鼠,極大簡化了建立特定基因遺傳修飾小鼠的步驟,使預期的實驗周期大大縮短,加速發育相關疾病、出生缺陷、多基因介導復雜疾病的病因學研究。
人類基因組計劃繪制出了人類基因圖譜,揭示了2.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但蛋白質身處細胞中需要抗體來識別,而抗體的制備非常繁瑣,購買成本高,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還有一半的蛋白質由于缺乏研究,尚無抗體。
李勁松再次“腦洞大開”。能否先在類精子干細胞中對所有蛋白質添加標簽,再把這個細胞注入卵子,從而獲得攜帶標簽蛋白質的小鼠呢?在一次研討會上,他第一次提出“基因組標簽計劃”的設想,話音剛落,時任《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的李黨生就興奮地站了起來,認為這將是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科學共同體的一大貢獻。
想象一下,如果給人類2.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添加一個標簽,將會發生什么?“這就好比每個蛋白質具有特定的‘二維碼’,將為編撰生命活動的百科全書奠定基礎。”李勁松說。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基因組標簽計劃”已經落地,目前已構建1885個標簽細胞,獲得了346個小鼠品系,為全球77 個實驗室提供了服務。
2011年,李勁松團隊不僅直接驗證了這一假說,還修復了個中缺陷,使克隆動物出生率一下提高了6倍。這一成果被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翰·戈登,在其關于細胞重編程的綜述中大幅引用。“能夠證明這一假說,我到現在都感到興奮。”李勁松說。
受精卵是生命的起始,能否在這一階段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呢?僅用了8個月,李勁松課題組利用基因編輯,修飾了攜帶遺傳缺陷的白內障小鼠的受精卵,發現有三分之一新生小鼠被治愈,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受精卵介導的基因治療策略。這一成果被寫入第八版經典教科書《分子細胞生物學》。
“很多科學發現不是規劃出來的。”李勁松頗為感慨,這一系列科學工作,最初只是始于對“類精子細胞”的想象而已。
最近,“類精子干細胞”在破解“苗勒管異常”這一疾病中大顯身手。“通過大量基因測序后,領域內的科學家形成了共識:遺傳是造成‘苗勒管異常’的重要因素,而遺傳的異質性則導致了表型差異。”李勁松介紹,“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該病一定存在某一主效基因的突變,但將猜測的主效基因在小鼠中予以敲除,卻并未呈現相應的表型。”
于是,人們相信這一疾病是多基因組合突變造成的——此時,李勁松的“類精子干細胞”又一次大顯身手,來自復旦大學的合作者篩選出了最有可能的兩種組合,一試,其中一種就得到了結果。

李勁松也熱衷于科普。他的實驗室,是申城最早一批向公眾開放的。每年,都會有充滿好奇的大中小學生們走進實驗室,聽他講述細胞的有趣故事。
李勁松辦公室掛著一幅書法手跡——“志在沖天”。那是他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導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在他學成回國十年之際書贈給他的。
所謂“沖天”,李勁松認為,就是要不斷走出人生的“舒適區”。他這樣告訴自己的學生和女兒, 不要讓“順坡向下走”成為習慣,更多時候拼一把、堅持一下,就能站上更高更大的平臺。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27/55a26e74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