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多,中科大5名博士生發現實驗室漏水,立即進行處置,從而避免至少2400萬經濟損失及“九章三號”至少一年的延誤,他們的這一做法獲得重獎12萬元。
點贊的同時也有網友發問,凌晨兩點多還在實驗室,科研人這么辛苦嗎?
凌晨2點處置漏水!
5名中科大博士生獲重獎
11月2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發布通報,該校對及時發現并處置實驗室漏水的5名學生重獎12萬元。通報稱,如未得到及時處置,不僅將至少造成2400萬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延誤“九章三號”實驗一年以上。
據報道,發生漏水的實驗室為量子計算機“九章”實驗室。漏水事件的首先發現者為一名凌晨2時去01-004實驗室調試程序的同學。之所以凌晨2時去實驗室工作,是因為前一天討論相關文章后決定臨時緊急加測一組數據。

獎勵通報圖
通報披露了事件的詳細經過:
今年11月21日凌晨2時左右,理化大樓06-004室發生漏水,波及01-004實驗室。01-004實驗室內有180個通道的超導納米線探測器,如未得到及時處置,不僅將至少造成2400萬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延誤“九章三號”實驗一年以上。
凌晨兩點去01-004實驗室調試程序的鐘翰森同學首先發現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實驗室的博士后吳典和覃儉、鄧宇浩、彭禮超等同學一起積極引水,并及時通知物業踹開06-004室房門,關閉了水閥。
由于及時發現并緊急處置,實驗室漏水被第一時間有效導流至他處并收集,除造成01-004實驗室一臺臺式電腦損壞外,未造成其他損失。
鑒于鐘翰森、覃儉、鄧宇浩、吳典、彭禮超對漏水情況的及時處置避免了巨大經濟損失和惡劣社會影響的發生,對維護實驗室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決定,給予上述人員共計稅后12萬元的獎勵。
通報中提及的“九章”有多重要?
公開資料顯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準組建的六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聚焦未來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創新領域,以納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認知科學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為導向,開展微尺度物質科學體系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2020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教授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對于“九章”的突破,《科學》雜志審稿人評價這是“一個最先進的實驗”“一個重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道上述重大突破的《科學》論文中,?第一作者正是此次事件中最先發現漏水情況的同學鐘翰森,另外4名同學也是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
2021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113個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二號”,完成對用于演示“量子計算優越性”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求解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的24次方倍(億億億倍)。

“九章二號”144模式干涉儀(部分)實驗照片
根據目前已正式發表的最優化經典算法,“九章二號”在高斯玻色取樣這個問題上的處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億億億倍,比“九章”快100億倍。“九章二號”1毫秒可算出的問題,全球“最快超算”需30萬億年。
網友:吾輩楷模
凌晨兩點博士生還去實驗室調試程序,這也讓不少網友發自內心的稱贊:真的是吾輩楷模。
也有不少網友發出疑問,科研人經常熬夜工作嗎?感覺很辛苦

知乎熱搜問題
對此,廣大博士生也現身說法,凌晨兩點還在工作,是博士生的科研日常。
也有人分享了自己實驗室的經歷,其實這才是大多數認真科研研究生的現狀。
越優秀的人越努力,網友表示這次的事能看出來,學生有擔當,學校的獎賞也很有魄力。
真的是吾輩楷模!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27/aebfcd33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