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堿金屬電池被視為“圣杯”高能量密度存儲系統。負極和固態電解質之間牢固的物理接觸對于穩定循環至關重要。然而,鈉金屬中緩慢的Na+擴散動力學導致脫鈉過程中失去物理接觸,并促進鈉的快速滲透。新加坡國立大學曾開陽、呂力等人報道了一種由Na和Na15Sn4組成的復合負極,作為下一代全固態鈉金屬電池的潛在高比容量負極,并與鈉超離子導體固態電解質一起使用。在Na基體中添加Na15Sn4增加了負極層中的Na+擴散率,從而降低了在界面處形成孔的趨勢。結果,對稱復合負極電池顯示出2.5 mA cm-2的高臨界電流密度和穩定的恒電流循環,在0.5 mA cm-2下循環超過 500 次。此外,根據原位電化學阻抗譜,作者提出了一種解析擴散模型來描述脫鈉過程中負極的擴散機制。這項工作表明,電極需要高Na+擴散動力學才能與固態電解質結合,以實現穩健的物理界面。
圖1. 結構與形貌表征
圖2. Na+擴散的動力學模型研究A Robust Solid–Solid Interface Using Sodium–Tin Alloy Modified Metallic Sodium Anode Paving Way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y.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enm.202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