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納碩博、學之策
我國高校,絕大多數的高校標準的培養年限大體上有三類:
-
第一類碩博連讀研究生,以五年制居多;
-
第二類是三年制,目前趨勢正在逐步減少;
-
第三類是四年制,目前正在逐步增多,以后應該是主流。
最長的博士培養學制,大體上都是七年或八年,這一點各大高校好像都是很統一的。
當然,碩博連讀、直博的學生相對來說,畢業的時限會短些。以碩博連讀為例,研三直接轉成博一,基本上碩士2年+博士3-4年(5-6年)畢業概率很高。相比普通招考、推免審核的博士生,能節約1年時間。
直博的話,得看不同大學的具體要求。就我所知,部分高校明確要求直播生得5年內畢業,否則將無法授予博士學位。非常嚴格,這也是不是優秀推免生在面對是否直博時,比較猶豫的主因。

(數據來源:學術科研互動平臺)
這是一個學術社區的博士學習時長的統計。按國內的四年制標準學制而言,66.5%的博士研究生都拿到了博士學位,這也與國內主流的四年內學制的大體情況相吻合,超過5年的老博只有25%。
那么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什么阻擋了部分博士如期畢業?在學長來看,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一是科研論文發表沒有達到申請博士學位的條件,申請學位各個高校都要求在指定的期刊上發表若干篇論文,這個期刊的標準和數量也是千差萬別。比如理工自然科學以SCI,EI ,CSCD檢索等為依據,可能是1-3篇的數量不等,人文社會科學以SSCI,CSSCI,北大核心這幾類為統計依據,數量也是1-3篇不等,總之這個論文的檢索類型和數量是各個大學的各個學院自己來定的,所以這個標準就會有較大的變化空間。
在有的高校可能一篇CSSCI論文就可以符合要求,換到另一個高校可能就要3篇才符合。現在期刊數量有限,博士研究生又在擴招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日益增大的發文需求和較低的錄稿率之間的矛盾,自然成了博士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二是學位論文不過。現在盲審,專家外審已成為了趨勢,教育部也擴大了博士論文的抽檢概率,所以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也是在提高,每年都有博士論文達不到學位授予委員會的要求而被判定不合格的情況,這也倒逼了博士生和導師都要對學位論文嚴格把關,不然即使通過了也還是要被拉回來回爐重造。
三是導師或者個人的其他原因。比如,也存在一些導師因為自己科研需要,因為私利人為的延長博士生的學習年限。博士生因為成家立業,生小孩,出國交流,患病等個人情況,主動申請延長,延期畢業,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很多人來讀博士之前,總是充滿了對美好人生的向往,但是科學有險阻,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所以,讀博路上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最近層出不窮的碩士生,博士生自殺事件也給研究生培養和研究生心理關注敲響了警鐘。
當然,博士畢業的學校、學院要求會稍低些。讀博過程中,還有個比較關鍵的因素是導師。并非每個導師都要求高,得看性格和課題組氛圍,博導中有樂意將自己博士生早日送畢業的,也有嚴格要求,不達標準不放人送審、答辯的。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31/0f9c959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