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科教育,癥結在哪?2005年錢老曾在多種場合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也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可能,這個問題的癥結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視科研,輕視教學」這一現象。而這一現象的根源是高校教師被現有的評價體系束縛住了。教師評價體系目前,中國高校的評價體系固化為「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過分強調學歷、職稱、論文等易于量化的評價角度,而「教學質量」這種難以量化的指標比重太小。這也就導致高校教師在科研和職稱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搞更多所謂「科研成績」,從而忽視了教學質量。教學質量難以量化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想要上好一門課的成本其實是非常大的。舉個例子,吳恩達的機器學習課程非常經典,被稱為是機器學習入門必學課程。那這樣一門高質量的課程是如何打磨出來的呢?其實,吳恩達這門機器學習課程的背后是有一個大團隊在支持。吳恩達是主要講師,而在吳恩達背后參與這門課的還有2-3個講師,4-5個博士生。這些團隊成員有的負責批改作業,有的負責講授tutorial(例如講授一些基礎知識或者編程輔導),有的負責制定課程內的小項目等等。再比如,北大的圖靈班的課程,其中的許多必修課都要從其他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機構,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Th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康奈爾大學的《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Field Dynamics》等等,的課程中吸收再總結。為了避免向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推動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產生長久的興趣,還要設計可以自由選擇的研究領域和深入的研究項目供給學生,并且還要想辦法能讓學生接觸到計算機科學的各種研究前沿,這無疑要花費很多心血。所以,這么大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在評職稱時卻換不來很大的加成,這樣一來,教師只能放棄對教學質量的追求,對教學過程也沒法上心,所以上課念PPT的現象才會如此普遍。還有,按照目前國內高校的課程情況和師生比情況,經常是一門課只有一個老師,很多課連一個助教也沒有,但卻要面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學校在課程上投入的資源本身就非常少,在這種條件下指望靠老師單槍匹馬去提升教育質量也不現實。教科書質量就像之前提到的,北大的圖靈班會采用很多國外的教材。原因是現在國內的高校基本上已經淪為了西方知識的搬運工,而且還搬運得不好。以高數為例,目前國內最好的大概就是同濟的《高等數學》了。然而,里面的內容多數都是定義和公式的堆砌。相比于教材,倒不如說是一本工具書,靠它來自學是幾乎不可能的。而且,國內這些教科書中經常是只注重各種技巧,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數學思想。更重要的是,教材的編寫沒有從學生這個初學者的角度出發,完全不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更不用說什么趣味性了。學生反饋很多高校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和學期末會進行一些「課程質量反饋」。這種「反饋」看似是在征求學生的意見,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淪為「走個過程」。因為,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大概率得不到什么有效的回應,也不會有相應的解決方式更新。歸根結底,還是教師評價體系中缺乏對教學質量的有效監督機制。學生的反饋得不到關注,自然也就不會再花時間想著怎么好好在課上學到東西,畢竟,現在網上的優秀資源太容易獲得了,一些優秀的網課甚至可以超越高校老師的講課水平。這樣一來,老師教學質量差;學生反饋之后無人關心,于是選擇在宿舍上網課;上課的人越來越少,老師也越來越敷衍。這進一步導致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也不進行答疑和討論,作業完成全靠自覺,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很明顯,這些情況不能再發展下去了。好在,國家已經看到了高校教育的問題,并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革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方案》在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和高等學校評價中分別進行了政策設計。高校教師是科研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科研評價對于激發教師創造力、提升學術和社會貢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唯論文」、「重數量、輕質量」等傾向在高校科研評價工作中還比較突出,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師科研水平。為引導樹立科研評價的質量和貢獻導向,加快破除「唯論文」等突出問題,《方案》提出:第一,突出質量導向。教師科研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不得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第二,實施分類評價。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第三,改進高校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目前,已經多所高校在教師考核體系中弱化對論文數量的追求。復旦大學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度」,取消教師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量化標準,改為「學術貢獻、學術影響、學術活力」三個評價維度。此外,許多高校要求教授、副教授上講臺,并且在績效津貼分配方案中,提高教學工作業績分配占比。?比如南京大學就建設了「教學支持」與「教學評估」雙輪驅動模式,北京外國語大學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考評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和崗位考核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