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基礎研究艱巨而神圣,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 2023年11月1日 上午11:40 ? 話題 ? 閱讀 11 來源丨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 李子鋒攝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 基礎研究不同于一般工作,它非常專業、非常嚴謹,是一項艱巨而神圣的事業, 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馬虎,只有具備了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夠承擔這項工作。青年人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創新的先鋒,是基礎研究的生力軍。 基礎研究不能搞“短平快” 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務實、探索創新,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以科學指導行動;同時要有奉獻精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必須潛心敬業、孜孜以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工作當成責任,把專業作為事業。 僅靠上班的8小時搞基礎研究,是很難搞出名堂的,只有對自己研究的目標到了癡迷的程度,專心致志,才有可能做出成績來——許多大科學家就是因為入了迷才做出成就的。 基礎研究不是大眾科學,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而應是一支層次分明、精明強干、有領軍人物的精英隊伍。 給他們一個寬松的環境和有效的工作平臺,鼓勵成功,容許失敗,不能搞短平快,即使三五年沒搞出成果,也不要放棄,不要否定;有的重要成果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乃至更長時間才能成功。 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創新是基礎研究的靈魂。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不能循規蹈矩,墨守成規。要敢于思考、敢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要想辦法做新的、比別人強的東西。 當今社會和科學到了大變革、大創新的時代。以“地球科學”來說,半個多世紀來雖說年年都有進步,都有發展,其實多是量變,缺少質變,過去的一些理論和認識有的已經老化、過時甚至謬誤,必須推陳出新,創立新的理論和方法,在量變的基礎上來一個突變。 做基礎研究,選好題目非常重要。愛因斯坦就這樣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要選擇一個方向,占領一個領域,掌握一種手段,解決一個問題?,F在有些科學工作者“跟蹤”比較多,創新比較少。跟蹤雖保險,但很平庸;創新有風險,但很精彩。我覺得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創新與創業相輔相成 雖然基礎研究的核心是創新,且主要是理論層面的創新,但不要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紙上談兵。 創新要促進創業。只有創業才能促進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把理論變成實踐、把科學變成財富。 創新指導創業,創業驅動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創新和創業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創新需要聰明、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創業不僅需要這些,還要有周密的策劃、設計和對事物敏感的能力。能創新不一定能創業,能創業卻一定能創新。 近20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致力于發展玄武巖纖維新材料。玄武巖這種石頭以前主要的用途是鋪路,連蓋房子都不用它。 但把它拉成纖維,制作復合材料,其性能好,性價比高,用途廣,可以代替碳纖維和鋼鐵等,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筑等領域有廣泛用途。 這項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剛好體現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為什么玄武巖能拉絲?什么類型的玄武巖拉出什么性能的絲? 什么類型的絲有什么用途……這一系列理論問題,有些企業和工人是不夠清楚的。 而我和我的同事及學生,從學生時代就研究火山巖,多年來做的大量研究和實驗,正是現在生產玄武巖纖維的理論基礎,可以指導生產與應用;我們發表的論文與專著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現在全國已有數十家企業從事玄武巖纖維材料的生產與加工,其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國家已將這種新材料納入“十四五”等重大發展計劃。 這一產業的迅速發展,充分體現了理論研究對生產實踐的指導意義,也為創新促進創業樹立了典范。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趙廣立根據其在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1/3becb1ba1e/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撐起中國高教半邊天!這些高校,走出最多”雙一流“校長! 2024年1月23日 搞科研總依賴國外雜志論英雄?饒毅:源于中國人之間缺乏相互信任 2023年11月2日 工作10年后,我終于評上了教授,但對科研已經失去了興趣…… 2023年2月27日 大學教師從中級晉升到正高級職稱需要多少時間? 2023年11月2日 實驗室5位直博生每人一篇 Science!美貌與實例并存!浙大胡海嵐教授再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2023年10月24日 重磅官宣:首次!國自然青年學生項目,來了!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