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抗硫中毒的氧化催化劑,對于延長催化劑在實際工作條件下的壽命至關重要。基于此,浙江大學翁小樂教授等人報道了在氧氣氣氛下氧化物-金屬相互作用(OMI)催化劑的設計和合成。通過使用有機涂層的TiO2,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獲得了具有非經典氧飽和TiO2覆蓋層的氧化物/金屬反催化劑。
這些催化劑結合了超小的Pd金屬和載體顆粒后,對CO氧化具有優異的反應性和穩定性(在21 vol%O2和10 vol%H2O下)。特別是,核(Pd)-殼(TiO2)結構的OMI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抗SO2中毒性,在120 °C下運行240 h(在100 ppm SO2和10 vol%H2O下)產生強大的CO氧化性能。
通過DFT計算,SO2在Ti4O9/Pd(111)上的吸附能(Ead)為-0.28 eV,遠低于在Pd(111)板上的吸附能,表明氧飽和TiO2覆蓋層極大地抑制了Pd/TiO2-A400樣品對SO2的吸附。
結果都表明,氧飽和TiO2覆蓋層起到了保護Pd NPs被SO2毒害的外殼作用。CO在Ti4O9/Pd(111)上的鉛含量為-0.32 eV,低于Pd(111)板上的鉛含量,與SO2吸附時的鉛含量相似。
通過DFT計算,作者研究了CO氧化的非金屬活性位點的存在,對反應途徑的影響。兩種反應途徑:第一種是非解離途徑(P1),CO分子與吸附的O2反應形成OCOO中間體,OCOO中間體隨后分解為CO2;第二種是O2解離途徑(P2),其中吸附3。O2在氧空位處解離成兩個O原子,其中一個與CO反應生成CO2。
對于界面OI,P1途徑的能壘為0.55eV,限速步為OCOO分解,其中P2途徑的能壘為0.35 eV,限速步為吸附CO與晶格移動O的反應,而對于界面OI,P1和P2途徑的能壘均為0.62 eV。它們的限速步驟相同,即吸附CO和晶格移動O的反應。因此,CO在Ti4O9/Pd(111)上的氧化優先通過解離途徑進行,Pd-O-Ti位點的界面OI是主要的非金屬活性位點。
Palladium Encapsulated by an Oxygen-Saturated TiO2 Overlayer for Low-Temperature SO2-Tolerant Catalysis during CO Oxid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0191.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1/92e6c2fe1f/